香港經濟靠金融及消費支撐,其他產業早已變得空洞化,投機炒作是經濟火車頭,特別容易受外圍影響,當熱錢湧入便經濟狂熱,熱錢一走便經濟崩壞。雖然早已被人詬病,亦有眾多前車之鑑,可惜總是知錯不改。港府日前公布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GDP)轉壞,由於財金官員事先張揚,市場已打定「輸數」,但經濟下行速度遠超預期,不得不「居安思危」。

在現時的經濟結構下,香港處於「被動」位置,外圍變化帶來的衝擊,隨時加快經濟下行速度,由於香港缺乏新經濟產業支撐,惟有自求多福。

香港第二季經濟受累於旅客消費急挫、固定投資下降,GDP錄得三年以來首次按季收縮0.1%,按年亦只升1.8%,是七個季度以來低位,表現遠遜預期。旅遊業是香港經濟重要支柱,以一三年為例,佔本地生產總值達4.7%,並拉動零售、飲食及運輸等多個行業發展,所以旅遊業興衰對香港經濟影響立竿見影。

自○三年香港推出「個人遊」,成功令經濟從沙士疫症恢復過來,對內地旅客的依賴日益增加。不過,隨着內地旅客增速放緩,加上內地經濟下行及大力反貪腐,奢侈品的消費支出大減。截至六月,香港的零售額已連續五個月下跌。在反貪腐持續下,香港想靠旅客消費回升帶動經濟回復增長,難度很高。

不知是否好彩,國際熱錢又適時發揮威力,港股在「滬港通」效應及資金流入下,恒指上周五重上○八年金融海嘯後高位,加上樓市近期升溫,在財富效應推動下,私人消費與投資出現反彈勢頭,相信下半年經濟暫可避過技術性衰退,問題是這勢頭恐怕難以持久。

隨着美國結束量寛啟動退市,在停止買債之後,利率將掉頭向上,隨時會令囤積在香港的游資撤出,重回美國或流向其他新興市場,令到依靠財富效應支持的私人消費受直接衝擊。

目前,歐洲與日本經濟復甦步伐已停滯,美國息口政策亦存變數,地緣政治風險仍高,歐美和俄羅斯互相制裁,均為外貿出口增添不明朗因素,一旦危機惡化,肯定會打擊全球經濟,為香港的外貿添隱憂,繼而拖累GDP增長。

在經濟放緩下,本地失業率已由差不多全民就業水平,回升至第二季的3.2%,就算升幅輕微,也是一個「警號」,一旦失業率再升,將影響消費,令零售業受壓,造成惡性循環。

香港面對經濟下行,財金高官只會提醒市民避免過度消費及過度借貸,皆因受制於產業空洞化及經濟結構缺陷,難以主動作出相應措施,扭轉經濟困局。事實上,香港多年來一直依賴財富效益推動增長,過去曾推出的多項高新產業發展,最終都無疾而終。究竟是缺乏條件發展創新產業,抑或政策未能配合而無法茁壯成長?如果香港逃不出靠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及投資來帶動經濟,往後只會繼續被熱錢舞弄,隨資金進出,經濟大上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