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擺脫下行困局後,經濟結構改革看來又再提速。去年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企改革,最矚目是把國營企業主導的八個產業領域,多達80個項目,向民間資本或外資開放。上星期,總理李克強在一個經濟座談會上,重申希望引入民間資本,使企業有更多投資選擇,更大的發展舞台,讓企業充分發揮創造力。可是從過往不知多少次的改革中,無論制度建設或執行方面都困難重重,改革之路說易行難。

中央對改革國企的態度很清楚,了解當前負重前行的中國經濟已去到重要關卡,不能再以過往的政策導向去維持增長。新一輪深化改革,重點在於引導市場力量協助國企進行產業結構轉型,部分壟斷產業向民間企業家招手,以混合所有制模式,把開放壟斷行業及國企改革兩個難題,一併綑綁解決。外界對此期望極高,可是過去多次大鑼大鼓搞「國退民進」,並未收到預期效果,今次的混合所有制方案要取得成功,仍要克服不少挑戰。

引入民間資本,顧名思義,國企以部分私有化方式,吸引民間投資進入壟斷行業,藉以提升企業管治水平,加強創新及市場競爭力,理論上有利國企擺脫多年來被詬病的管治差劣、產出與需求脫節,以及資源錯配的老問題。不過,在長久僵化的體制下,習慣穩定的國企,是否願意開出具吸引力條件利誘民間資本,是一大疑問。

內地金融資源向來是國有銀行壟斷,即是政策使然,在債台高築效益低下的國企,以及民間資本企業之間,銀行只為前者提供方便。藉着引入民間資本,與國企合作冀打破資本壟斷,改善不公平競爭的環境,本應是大家躍躍欲試。

但現行計劃中,央企與民企之間懸殊持股比例,民間資本投入混合所有制企業之後,管理權是否仍交由國資委操刀?民營資本只能做被動投資者?萬一合作出現分歧,民資會否遭到冷待,甚至被吃掉再踢出局,是民企對混合制經營抱觀望態度,等待經營權及持股比重突破的主因。

再者,在計劃經濟模式下,改變總是說易行難。近日國資委公布首批試行混合所有制的六間央企,意外地未見大熱門例如石油、石化及礦產企業。因而更令外界質疑,推銷政策前景再美,當牽涉國家戰略資源行業,未必輕易開放予民間資本入場,至少掌控大批國家資源的上游產業國企,可能一切依舊,開放民資的,可能只是回報不理想,並已完全競爭的行業。

中國放棄粗放型經濟,走重質不重量之路,過去一年多次作出預期管理,提出中央7.5%GDP增長目標並非鐵板一塊,更重視經濟結構優化,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GDP目標尚且具彈性,甚至可有限度犧牲,可見中央對投資體制及企業所有權改革的決心。可以預期,透過引入民間資本,扭轉長久以來國企壟斷及資源錯配,配合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是中國未來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