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去年底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對香港帶來的挑戰顯而易見。雖然各界異口同聲說,上海自貿區不會取代香港,兩地可並駕齊驅,不過是門面客套話而已,因為威脅確實愈來愈大。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昨天宣布,把開放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的試點,由上海自貿區擴大到上海市,開放速度快之餘,預示着香港作為內地金融改革試驗田的角色,重要性又降低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內地推行改革開放之初,香港隨即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是招商引資、技術轉移的通道,當時很多內地企業及地方政府,均來港設立窗口公司,體現了香港這獨特角色。後來,內地的開放力度增大,處處都是窗口,香港則乘勢進化成為內地金融改革的試驗田,作為金融風險的緩衝區,上世紀九十年代國企H股來港上市是里程碑,到了近十年更成為首個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

不過,隨着內外形勢出現深刻變化,內地似乎不再把所有金融改革試驗都交託香港,反而選擇另起爐灶。上海自貿區成立時,開宗明義是要為資本帳開放、金融業開放及服務業開放等鋪路,並且明言當試驗成功,便會在全國複製及推廣,根本用不着來香港吸收經驗。市場消息指出,上海自貿區今年將推出三十六項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進度看來比預期要快。

昨天宣布在上海市開放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其實只是在自貿區內試驗了幾個月。至於被視為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核心的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措施,帳戶管理具體操作細則,亦已在上月正式公布,若然效果理想,說不定很快會被逐項複製和推廣。

開放資本帳是內地金融市場化改革的終極目標,涉及資本流動、匯率浮動及直接投資等,難度和複雜性都很大,卻似乎沒有指定給香港一個試驗田角色。如果上海真的搶先一步,香港目前負責的滬港股市互通,以及競爭愈來愈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恐怕都給比下去。

早前,內地曾出現一波申設自貿區熱潮,後來被中央叫停,從中更可清楚看到,中央的構思是由上海自貿區主導所有試驗,然後向上海市複製推廣,繼而向長三角地區擴散,形成一個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為首的群聚地帶。相對而言,標榜聯合香港作為金融創新示範區的深圳前海,發展步伐緩慢得多,起步幾年也未有重大政策突破,背後是否反映中央另有打算,值得深思。

上海以自貿區為中心再向外複製和推廣的發展布局,與目前香港跟珠三角地區的布局如出一轍,這兩個中心未來是互補抑或替代,答案已經呼之欲出。當然,香港仍然具備眾多作為內地金融改革試驗田的條件,問題是如不獲交託這些改革任務,便很難藉着先行先試,發展出具規模效應的產業群,更莫說可早着先機成為新業務的首選經營地。屆時香港這個曾經獨特的國際金融中心,就算不被邊緣化,也會失去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