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貴為國際金融中心,卻「一股獨大」,股市之外的其他平民化投資門徑相對少。放眼環球,股票及債券這兩大最重要投資工具中,債券規模實際遠超股票。香港卻反其道而行,未能積極培養債券這種講求長期回報的定息工具,零售債券短缺,難怪港府近年推出的通脹掛鈎債券大受歡迎,全因市場缺乏低風險零售債券產品。

標榜保本及抗通脹的通脹掛鈎債券,首批於二○一一年推出,至今共發行過三批,每次均錄得超額認購,可惜發行金額不多,又要做到人人有份,每人最多只獲派幾手,賺取一千幾百元回報。從投資角度,這種「賺餐茶錢」的派餅仔舉措,根本未能滿足市場需要,更莫說能讓較保守的散戶保本。

由於美國的加息時間表爭論不休,預期最快要明年才會動手,低息期有利於債券投資,尤其是這類有政府「包底」、屬「零」風險的產品。按過去表現,投資者穩收三、四厘回報,較其他具防守性質的投資,如房產信託基金或公用股更具吸引力,難怪投資專家預期,政府即將發行的新一批通脹掛鈎債券,不難掀起一輪認購潮。

香港要維持聯繫匯率,便要放棄自身的貨幣政策。美國在金融海嘯後實行量寬維持零息,香港未能因應本身的經濟狀況及通脹環境設定合適息率,只能跟着美國走,結果是港元活期息率低無可低,造成「存款陷阱」,以實質購買力計算,存得愈多就蝕得愈多。去年香港全年通脹率是百分之四,但去年第四季已下跌至百分之二點九,今年首季再降至百分之二點五,依然高於存款息率,不斷蠶食存款的實際價值。儲蓄會貶值,買股票又怕蝕錢,低風險的債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除了通脹掛鈎債券之外,散戶本可以參與入場費幾萬元的外匯基金票據,同屬低風險投資,可惜產品主要在場外交易,相關報價及資訊極有限,息率回報更不及通脹掛鈎債券,始終未能在零售市場普及。散戶的另一選擇是由中國財政部發行的人民幣國債,息率一般高於外匯基金票據,但要承受匯率變動的風險,不可相提並論。

近幾年,香港的債券市場尚算熱鬧,因內地鬧「錢荒」,不少內地企業借助香港這融資平台解決資金所需,頻密地發行新債。不過,要買入這類公司的債券,投資者一般要符合十萬美元或百萬港元的最低投資額要求,一般散戶無從參與。

內地早前頒布「新國九條」,開宗明義發展包括債券在內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香港被視為走在前頭的金融中心,反而遲遲未能孕育出一個可以廣納零售投資者的債券市場。股市之外,實施多年的強積金雖造就了一個資金池較大的基金市場,但保守型的打工仔若要自行投資,避免繳付強積金各類收費,又怕股票高風險,實際過着「投資無門」的日子,是對國際金融中心這稱號的一大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