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論點
  • 散戶愛聽意見炒股,因而造就了市場出現眾多「意見領袖」,尤其是外資大行,憑藉強大的研究隊伍,以及對個別股份發表的研究意見,向來特別受市場重視。以華爾街大行摩根士丹利為例,每次「摩笛」奏起,多少都引起市場波瀾,令「摩笛」深入民心。不過,目前市況難玩,人所共知,對沖基金大鱷因嚴重損手而提早結業,亦時有所聞,就連貴為「股神」的巴菲特,他的投資旗艦也有業績倒退之時。所謂投資睇「偶像」做人,恐怕已不合時宜。

    據大摩自爆就其短線股價預測的評估,命中率僅過半合格,較業餘投資者好不了多少,無疑為一向迷信專家意見,跟風炒作的股民上了一課。為配合市場趨勢,大摩由○八年開始發表短線股價預測,主要為未來十五日至六十日股份價格升跌,或相對於大市表現的機會率作預測。過去幾年,普遍預測命中率大約僅僅過半,而且在大市出現明顯趨勢之時,命中率才相對較好,反映專家某程度也是「靠估」。

    當然,投資市場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誰有水晶球可預測未來?要百分百做到準繩,只是天方夜譚。不過,投行予人印象是專吸收「金融叻仔」,從業員都是行內精英,具備超高學歷、豐富的金融知識、資訊、操作經驗、四通八達的網絡,在情在理都較普羅的業餘投資者來得專業,捕捉股份的走勢理應「高人一等」,可惜事實未必這麼理想。

    只要細心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專家們捕捉大市走勢,每多是隨波逐流的「五五波」。當大市明朗化,前景清晰度高的時候,預測或會準確一些,反之則是滿地眼鏡碎。正如今年首季當市場飽受美國退市、烏克蘭政局動盪、新興市場走資等多重困擾,不少對沖基金都睇錯市要損手。

    據國際研究機構資料顯示,首季對沖基金的平均獲利只有百分之一點二三,表現是○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差。對沖基金的特色是講求絕對回報,不論大市是升是跌,理論上可透過長短倉等變化多端的投資策略,尋找正回報,這種專業又複雜的操作,不是一般投資者能夠掌控,因而收取較高的管理費。可是,事實擺在眼前,專業知識不等於一切,因嚴重虧損而被迫關閉的對沖基金不計其數。

    對於專業投資界的往績,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墨基爾早在七十年代於其著作《漫步華爾街》內說得很明白,他把基金經理喻作蒙着雙眼的猴子,揀股無異於亂擲飛鏢。其後很多相類研究,大都證明隨機抽樣選股的成功率不下於專家,表現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研究全都衝着專家而來,是否代表「專家已死」?其實,問題在於投資者如何運用專家意見,再來個知己知彼,才有機會增加勝算。不過,一如被投資市場奉若「神明」的巴菲特所言,與其花時間選股,不如買入指數型基金ETF,這類ETF長線跑贏,道明了市場力量巨大,個人難以捉摸的實況。

    查詢股票編號
    租/售 租   售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