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原訂十月開波的滬港通,仍有部分券商未做好準備,這當然不是小事。港交所對此的回應是,十月推出並非死線,如同暗示開波日期不後延,上車可以延後。香港慣了伸手要政策享商機,現在以滬港通為名的雙向直通車獲准開車,業界卻可能因準備不足誤點。

滬港通好不好?當然好,但有先天的利益不對稱,最得益的是港交所,交易徵費穩穩入袋;為得益煩惱的是券商,先得打本做技術準備,但業務多少得益幾何是不確定的。一直以來本土券商收入如「滴水」,過着「掹掹緊」的日子,準備迎戰滬港通決不是喊口號可成事的。

由於彼此得益差異,財力懸殊,港交所若以為既是好事,登高一呼業者馬上聚於旗下出戰,就是飽漢不知餓漢飢。早前業界提出,港交所既是穩穩當當的得益者,就解決技術條件的開支多點承擔,不能說不合理,或許港交所多點承擔,券商準備會來得快些可以不致誤上車。

據知就技術調校的煩惱,不是一次性的。因為港交所還在推進新的名為「領航星」的交易系統,該系統一二年啟動,各項新設施及平台將於一五年分段實施,意味到時滬港通現有交易系統,必要再次升級,與新的中央對盤系統匹配,業界豈非要第二次投入用以作技術調校?

得益不確定,投入一而再,何況部分券商手上現有的內地客還可能流失,情況使得券商躊躇不前並不難理解。港交所不能分憂,業界延後上車意味着坐失先機,日後能上車也勢遇較大阻滯,相信港交所寧誤業界上車也不想誤開車,是貫徹兩不等的必然,萬大事先開車再說。

兩不等是指:一不等──不等所有券商準備好能上陣,寧願邊開車邊上車;二不等──不等兩萬元兌換上限鬆綁,亦寧願邊開車邊爭取。因此顯見,即使暗示不怕券商誤車,港交所態度是明確的,即不要因小失大。但無論現時如何熱切憧憬滬港通,開車後有何麻煩尚未可知。

實際上,因為短期前景不確定,儘管本港業界有憧憬,但態度明顯審慎熱中顯冷,以致中港業界對滬港通存在落差,惟中方熱、港方涼乃是現實的寫照。由港股直通車夭折,到雙向直通車政策落地,是難得的突破,業界無理由錯失商機,因為香港確實蹉跎了不少挺港政策。

港交所爭取滬港通,無疑是花了大氣力的,就技術條件無問題、萬事俱備也必包單寫足心口拍響,現時忽然訴說準備不足,何異於大話穿煲。何況有足夠的大券商撐場不愁開飯無人食,只愁不夠食,中小券商少幾個不礙事,睇情勢部分未準備好的券商,勢被滬港通邊緣化。

相比個人遊由興旺變為負面,CEPA政策得物無所用,滬港通打開證券業另一扇生門,是本土券商獲得發展的一線希望,如果因為欠缺準備失諸交臂,實在是可惜的事。若然港交所能幫不幫、能救不救,聽任券商望車興嘆,也實在是可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