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港府推出的「擴展居者有其屋計劃第二市場至白表買家計劃」,即俗稱白居二政策將近一年,政策反效果畢現。原本想政府、市場、市民三贏,即活化居二市場、減輕私樓市場壓力、中等收入市民家庭置業安居的政策願景,但白居二實施效果事與願違,呈現三輸局面。

就活化居二市場而言,完全是想加得減。二○一二年居屋流通低迷,只有兩千多伙轉讓,白居二的決策盤算是,每年推出五千白表購買力,加上常規的約兩千伙交易,每年有超過七千伙轉讓,足以推動居二市場活躍起來。怎知政策出籠後的居屋交易,反是遠遠低於目標。

就減輕私樓市場壓力而言,負能量大於正能量。白居二政策一出,二手居屋做價迅即推高逾兩成,地域及質素較好的,做價更拋離二手私人住宅呎價,在此情形下,居屋都賣貴了,反成了二手私宅業主放售物業叫價的支撐,白居二購買力入市的做價,往往提振周邊樓價。

就市民家庭置業安居而言,可能落空並跌入負資產陷阱。由於政策推出後居屋做價已搶高逾兩成,加上白居二承按樓價九成,當樓價復歸後再跌一成,便成為負資產物業。實際上,首批白居二購置物業中至少逾四分之一,已經不幸淪為負資產。

白居二終究是閉門造車,想當然的「惠民政策」。然而,市民比決策者聰明,白居二出台至今批出約一千六百四十餘宗,佔預訂名額約三成三,顯示約三分之二「中獎者」未領獎。原因很簡單,就是基於樓價看跌的預期。促成樓價看跌的因素,既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

外在的主要是美聯儲已啟動退市,加息周期遲早會來;內在的主要是政府力增供應,以及辣招壓頂,未來三、四年將迎來增供應大潮,當中相當多上車盤,加上辣招效應,不同因素匯集,樓價調整勢在必然。政府一手力遏樓價,另一手推白居二谷上車,是愛市民抑或害市民?

能不能關照白居二上車的市民,收回力遏樓價那一手?當然不會,白居二終究是少數,以大局計只能放在一邊。根據長策會成員建議,政府應將樓價壓低兩三成。若依此為目標,則不難想像,白居二上車物業將無一例外成為負資產,這些業主勢必成為「惠民」政策受害者。

到此地步,白居二政策不合時宜、不做好事已顯露無遺,相關市民難免成為受害者,樓市回復正軌不曾得益,政府也毀掉自身信用,三輸局面已注定。因此,外間預料白居二不敢再提,成為政策爛尾工程,同時預訂的新居屋計劃不可草率上場,當中安排要有所調適了。

白居二由政策公布時入紙申請踴躍,到核批入市後上車冷卻下來,反映市場預期在變,看跌預期令置業者卻步。樓市的特點正是:愈升就愈買、愈跌愈不買。在一個下跌周期中,政府或官員勸人買樓已屬不智,運用政策催谷買樓更是愚昧,港府偏偏這麼做了,乃自甘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