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白石角住宅地以低價成交,被解讀麵粉價大減,自然令鄰近二手市道風雲色變,相信情況不限於此,對樓市的深層影響有待關注,尤其白石角地皮之前曾經流標,由寧可流標不賣,到低於市場預期價格成交,當中政府轉變的含意頗深,對樓價前景肯定有重要影響。

事件刻下至少有兩點效應:一是為了力求增加供應,政府已被迫跪低,以價換量,勢必影響後來賣地的出價和成交;二是市區地與新界地估值分化,因為供地重點在新界,短期新界樓價受壓,長期則由新界樓跌價帶動市區樓價下調,新盤開售可能率先反映這個分化趨向。

很明顯,樓市如何發展,已成為施政眼前之疾,問題的關鍵在於增加供應顯然說易做難,一方面動用熟地社會壓力重重,另方面開發新供應有如遠水不能救近火,而增加供應已日趨緊迫。因為辣招遏樓的效應不顯,社會撤辣減辣的呼聲日益高漲,固守行政手段的時間已不多。

政府轉向以價換量,是摒棄被責賤賣土地的擔心,兌現依原訂計劃供地,轉變是希望以地價買時間,保證短期供應能促成降價預期。因為這個轉變,賣地也或多或少露了底牌,發展商日後較易出手,希望因此真能做到發展商所說的貨如輪轉,藉以達到政府的政策目標。

回看稍遠的情況,以往推行勾地機制時期,發展商主動勾地屢屢被拒,強烈批評政府底價深藏,機制缺乏透明度,業界很難做。由此也形成了長時間的供應斷層,埋下高樓價禍種。直至近期,連串賣地流標事件,仍顯示政府與發展商對麵粉價看法南轅北轍,有礙加快供應。

現時情況開始改變,發展商視之為喜訊。近期新盤推出每見熱銷的勢頭,顯示市場釋放購買力,發展商寄望貨如輪轉是有市場基礎的,亦積極通過各種優惠,趁加息周期未臨,變相減價催谷去貨。然而,發展商受制於建築成本攀升,降價空間有限,地價的調降,可望一定程度彌補利潤流失,增加了發展商未來減價操作的空間。

白石角地皮低價成交,可視為政府就麵粉價向市場「投降」,能否成為一次結構性轉變仍有待觀察,但急於增加短期供應,已是表露無遺。早前將樓花預售延長至三十個月,以快賣促快建快套現的用心已甚明,但礙於供地有延誤,尚未促成市場預期認同,樓價因而亦難降。

白石角地皮低價成交無疑立了先例,以往曾流標的地皮或項目,可能較易進入成交的直路。同時,也成為市場樓價抗跌心理的一次突破,隨着麵粉價降下來,新盤推售價勢必軟落,二手放盤姿態也不敢過硬。

當然,與白石角地皮低價成交不同,市區地拍出高於預期的地價,亦毫無疑問顯示樓市分化的現實,整體樓市的表現,短期仍不會明朗睇得通透,但可以肯定的是,麵粉價不再吊高,房與地的價格調降壓力,還是存在及可能不斷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