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零售市道萎縮,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升溫之際,一向作為領先指標的股市,卻有另一番光景。恒生指數上周衝上今年以來的新高,金管局多次出手買美元,港匯強勢反映熱錢流入,理應有利股票這種風險資產。

熱錢動向從來如謎一樣,有投行中人直指這輪熱錢是滬港通啟動的「前奏」,估計資金陸續有來,由於市場風險胃納上升,資金追入包括港股在內的落後股市。孰真孰假,只有等待時間證明,但市場信心急速上升,風險意識也要同步加強。

港股表現一直落後於環球主要市場,恒指的市盈率不到十一倍,長期低於歷史平均值。當然,只憑市盈率不足以作投資決定,可是拿香港與美國比較,便發現港股是愈平愈跌,美股就愈貴愈升。投資者為何不理會風險,熱中追入「貴價貨」?說穿了就是價格並非主導投資取向的唯一因素,投放資金時要考慮的是哪裏有賺錢機會。

過去幾年,香港受A股拖累,機會不及別的市場多,資金明顯捨港而去,流向美國這類成熟市場,又或是回報更高的新興市場。熱錢去美國,無非是吼準超低息環境下,聯儲局開動印鈔機,令資產價格迅速復原帶來的賺錢機會。至於湧入規模較小、資產價格更易炒起的新興市場,求取的是可能更高的短期收益。

港股顯然沒這麼幸運,夾在成熟與新興市場中間,要忍受內地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陣痛,結果坐上「冷板櫈」,投資者信心大受折騰。

不過,今年情況有變,美國步入退市周期,正引發全球投資版圖的一次重大改動。去年底開始,資金已經流出債市,亦流出新興市場,雖然仍有造成震動,但市場反應已由當初的激烈變為現在的平靜。七月伊始,中國公布的經濟數據有回暖迹象,港匯又轉強,恒指破頂,令市場憧憬港股可能否極泰來,率先反彈。

無可否認,香港具有資金自由流通及高效率資本市場的優勢,通常會較A股更早確定趨勢轉變。目前市場睇法仍然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港股近期轉旺,只是滬港通開車前的一輪炒作,擔心正式開通後,港股便會打回原形,現在高追入市,投資者隨時有可能接火棒。不過,亦有人唱反調,認為今次熱錢流入是一個較長期的部署,從大鱷押重注收息股,或多或少可以印證。

平心而論,投資市場不存在能百分百預知未來的水晶球,但從近半年貨幣市場、債市、股市等關係較大的資產市場表現,以及相互間資金的流動,可以肯定的是,正在形成的趨勢有別於過去幾年。

在這新趨勢之下,姑勿論資金是持續由債市流往股市,抑或中途折返重回債市,作為小投資者應要認清本身的投資目標,無論持盈保泰抑或追本逐利,都只能盡力捕捉趨勢然後順勢而行,且戰且走。監管部門則要把好關,為市場做好風險評估,慎防任何重大逆轉造成超常波動,殃及小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