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延誤醜聞鬧得滿城風雨,最終由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負上責任,提前一年解約。其實,港鐵管理失誤固然難辭其咎,港府監管不力更是問題的根源,尤其是前朝曾蔭權政府無視現實,為了面子工程而急於求成,十大基建倉卒上馬,以致種下今日禍根。韋達誠走人,不過是丟車保帥之策。

港鐵獨立董事委員會日前就高鐵工程嚴重延誤醜聞發表調查報告,被輿論狂轟避重就輕,非但沒有解開市民疑惑,反而留下不少疑點。主席馬時亨終於說出「心底話」,承認五大鐵路項目同時上馬是「錯誤決定,急於求成」,「有少許消化不良」。他認為,開展五項工程未想到撞上十大基建動工,造成勞工短缺,工程延誤幾乎在所難免。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港鐵董事會不是將責任推給行政總裁,就是歸咎工程量太大這一客觀因素,不無掩蓋本身監管不力的嫌疑。不過,馬時亨說的也算是實情,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鐵路工程當然也要有條不紊地建,否則必然貪多嚼不爛,造成「消化不良」。港鐵五項工程包括高鐵、西港島線、沙中線、觀塘延線及南港島線,幾乎同時上馬,人手緊張,配套不足,淪為爛攤子何足為奇。

事實上,香港同時進行的何止五條鐵路,而是十大基建,鐵路工程屬於十大基建的一部分,工程負荷量之高,毋庸多言。曾蔭權於○七年連任時,顧盼自雄,一心要打造政績工程,施政報告提出十大基建,當時他誇下海口,聲稱基建全面落成後,可為香港創造每年超過千億元的收益和逾二十五萬個就業機會,說的比唱的還動聽。事實卻是,曾蔭權志大才疏,完全低估基建的造價和上馬的阻力,以致工程一拖再拖,到他快下台時才陸續動工,所謂的千億收益變成嚴重超支,本屆政府接下爛攤子卻無力撥亂反正,十大基建淪為十大笑柄,叫人情何以堪。

根據外國經驗,政府推動大型基建,往往配合經濟周期,盡量爭取於經濟不景時啟動項目,既可節省成本,又可改善失業、刺激經濟,更可避免於經濟暢旺時推高工程成本。十大基建剛推出時,本港工程界就提出質疑,認為基建必須分階段上馬,否則人手難以負荷,留下後遺症,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港府偏偏反其道而行,結果由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走向另一個極端,大型工程一窩蜂上馬,急於求成,埋下隱患。

事實勝於雄辯,十大基建不是落成無期,就是阻力多多。高鐵、沙中線及南港島線已證實嚴重延誤;西九文化區爛尾;港珠澳大橋遭受環評狙擊;唯一啟用的啟德郵輪碼頭至今仍千瘡百孔。其餘的屯門西繞道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赤鱲角至深圳機場鐵路、港深河套區和新界發展區,全部不見蹤影。

曾蔭權七年亂港帶來的負面作用,至今還未完全浮現,韋達誠淪為替罪羊,罪魁禍首卻無人追究,這是典型的治標不治本。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