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業在今年吹起淡風,剛公布的五月份總銷貨價值按年跌百分之四點一,不但遜於預期,亦是連續四個月倒退。去年四、五月適值中國大媽搶金潮,形成高基數效應,令現在整個零售業被金飾珠寶拖低。雖說有「特殊因素」左右,但內地旅客消費模式轉變是有目共睹,令人擔心零售業的黃金時期已成過去,政府和業界需重新檢討策略,保住「購物天堂」的牌匾。

這幾個月有關調整個人遊政策的議論沸沸揚揚,政府拋出一刀切削減個人遊兩成作試探氣球,幾乎震散本港零售股。當局明知其中利害,相信只屬以退為進的手法,現在傾向修訂以「一簽五十二行」取代,零售業頓時鬆一口氣。

香港的位置很被動,零售業需不時調節定位,迎合市場需求和變化。全世界均向內地高端旅客開啟歡迎大門,香港面對的競爭是來自四方八面。

本港貨品吸引內地旅客的兩件法寶是「品質」和「價錢」。由於品質需經長年累月建立信心,香港優勢暫時無可取代,但價格優勢正在消失,在商舖租金及薪酬上漲壓力下,本港通脹早已超越內地,上半年人民幣貶值更令實際價格差距收窄。

此外,造就香港貨品較內地便宜的另一原因是免稅。中國向商品多重徵稅,例如增值稅和消費稅等,近年常傳出內地會撤銷奢侈品稅,作為刺激內需的手段,但因政府肅貪倡儉而未有實行。不過,近日再有消息指財政部會先行取消一般化妝品的三成消費稅,其他稅項亦可能分階段減免。香港人近年反而漸喜歡去淘寶,都是高租金所累。

中國只有百分之三人口持有護照,香港是許多內地人第一次出境的首選地,估計有五億城市人口未曾來過。單看這些數字,本地零售業仍大有可為。香港是彈丸之地,政府今年初發表「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推測至一七年訪港旅客將達七千萬人次,二三年更會突破一億人次,以為旅客會絡繹不絕前來,以致沖昏頭腦,豈料短短幾個月便逆轉,真是樂觀得近乎天真。零售業界也犯上相同毛病,近年以天價搶旺舖,金行和名店林立,非可喜現象。

當前本港零售業危與機並存,看五月份的分類表現,除了鐘錶及名貴禮物、電器及攝影器材較差之外,其他分類消費品大部分仍錄得增長,本地消費尤其一直被漠視,以本港超低失業率及薪酬上漲的前提下,本地消費意欲仍是相當正面。

香港這幾年過度倚賴個人遊,形成喧賓奪主的局面,更惹起市民的反彈情緒,不妨趁此刻冷靜一下。政府和業界宜制訂長遠發展策略,開門迎客要投其所好,當奢侈品因反貪而衰落,輕奢侈品便代之而興。零售商對潮流變化敏感度最高,自能適應環境,只怕政府對個人遊陷於進退兩難局面,多年來只是空談增加配套設施,結果落得現在的困局,看來零售業仍要捱過一段寒冬才有望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