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熱錢湧港掃股催化,不少市場中人急轉軚,睇好下半年港股走勢,此時卻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呼籲「減持」港股,並視政治形勢變化為最大不明朗因素,引來坊間諸多揣測,結果外資大行要更新報告並作解畫,詳列影響後市的各種因素。

姑勿論是否「彈弓手」,當頭棒喝的效果仍值得關注。因為當市場短期充斥着眾多好消息,情緒往往會變得過分樂觀,會否產生一葉障目的效果,蓋過現時經濟面對重大下行壓力的各種隱憂,箇中風險不得不防。

美國經濟正在復甦,歐洲債務危機已經過去,日本重現增長,中國也有迹象走出經濟下行的困局,多項數據造就市場對未來樂觀的睇法。香港仍然是內地對外的重要平台,當然最受惠內地經濟回穩,況且滬港通開行在即,股市長年落後,估值似乎已低無可低,加上熱錢湧入,燃起對未來股市易升難跌的憧憬。

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早前指出,有機會降低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無疑是一盆冷水,卻來得合時,為過熱的頭腦降溫,讓市場回復多一點理性。背後的理據,是美國經濟儘管復甦,風險卻相當高,增長速度可能不及原先預期,企業投資氣氛依然薄弱。

美國退市開始了半年,有關何時加息的預測,都是「霧裏看花」,實際無人能夠準確捕捉聯儲局的意向。這可能是聯儲局調控市場預期的板斧,避免市場過分波動,不想讓少數人上下其手。可是,模棱兩可背後亦不排除是復甦不穩,連聯儲局都拿捏不準,怕過快加息,會打擊依然脆弱的經濟,只好邊走邊定策略。退市進程愈慢,超級量寬帶來的各種後遺症便愈加深重,流動性催生的過熱市場活動,已瀕臨調整邊緣,必然殃及實行聯繫匯率的香港。

目前香港失業率之低,基本上形同全民就業,在一片好景背後,實際危機四伏。聯繫匯率要維持,香港在金融海嘯後無法不跟隨美國步伐把利率下調,冒上經濟過熱的巨大風險。港元兌其他非美元貨幣,亦因美匯弱勢而下跌,加上個人遊政策令訪港中國旅客急增,房地產價格狂飆,零售金融等服務業大旺,財富效應顯著,只要撇除受A股拖累的股市,香港的資產市場表現相當強勁。

可惜,這只是表面風光,實際缺乏長久基本因素支持,完全是拜負利率所賜。熱錢乘勢流入,炒高了房產等資產價格,導致租金狂升之下,通脹又帶動工資上漲,企業的經營成本高昂,盈利空間不斷收窄。

因此,只要美國加大退市力度,香港將進入另一個周期,負利率結束帶來的影響,真是難以預計。現時個人遊政策面臨收緊的風險,而樓價繼續瘋狂,位高勢危之感上升。此外,中國近月數據所釋放的回暖訊號,能否持續也存在問號。香港經過多輪熱錢帶來的亢奮後,如何從亢奮中清醒過來,應對日後的種種危機,是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