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湧入掃港股,帶動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A股追蹤指數基金(ETF)人氣急升,出現供不應求情況。市場傳出個別基金因認購者眾多,卻有額度限制,未能及時增加認購單位而要暫停申購。

這現象是RQFII推出以來所罕見的,又碰巧遇上港匯強勢,各種蛛絲馬迹顯露出大戶背後的部署,是為迎接滬港通及為下半年A股投資而擺陣,待十月時有足夠彈藥。一時間令這個推行將近三年的投資機制突然火熱起來,有關管理醞釀鬆綁的消息亦甚囂塵上。

RQFII於二○一一年十二月推出,屬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一個延伸,讓持有離岸人民幣的投資者,透過指定渠道投資於內地市場。最初推行時,只限於內地合資的管理公司在香港的子公司,規定流入境內的資金不少於八成投資於固定收益的債券,其餘兩成才可投放到股票基金,額度只有二百億元人民幣。不過,經過兩年多發展,隨離岸人民幣業務推進,制度不斷修改,放寬了參與機構、投資產品及額度規模,規限減少了。至六月底,外管局累計批覆額度達二千五百零三億元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機構超過七十家。

可惜這幾年碰上內地股市低潮期,投資者對A股市場意興闌珊,點心債的交投也不見得十分活躍。去年離岸人民幣存款證及點心債合計發行量不到四千億元人民幣,僅及亞太區人民幣資金池規模萬多億元的兩三成。有市場人士估計,今年五月份所有RQFII額度使用率只有接近三成,閒置率甚高。直至近月,情況才起了變化。

去年七月中國證監宣布,把RQFII試點拓展至新加坡及倫敦之後,南韓亦於上周獲批八百億元人民幣額度。昨日更輪到德國,同樣獲得八百億元的額度,試點擴大。

本港出現A股ETF基金銷售狂爆、個別擁有RQFII額度的基金要加大發行力度、海外資金搶籌、落戶香港的基金公司更為積極申請RQFII資格等。各種少見的現象,市場人士不排除是看好下半年A股的部署,或趁滬港通啟動前率先搶入,更預期有關RQFII的管理將更寬鬆,為市場進一步開放踏出重要一步。

若然內地市場能吸納更多資金,對於香港而言,可以擔任資金中轉跳板的角色,當然是利多於弊。可是,作為RQFII的首個試點,香港搶得了先行優勢,推出相關產品,卻碰上市場的熊市周期,時不我與,未能真正發揮先機作用,好處談不上多少。

更重要的是,本港的RQFII幾年來未嘗得甚麼甜頭,直至現時才稍露「眉目」,海外投資者對其熱情開始升溫之際,香港卻失去獨家地位,因現時多個國家都獲得RQFII配額。香港未來要贏人贏自己,必須急起直追,在產品設計及管理等多方面求創新、突破,原因是「頭啖湯」這個優勢已經過時,必須與其他競爭對手爭逐市場,才能取得客戶及資金,保得住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