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由過去的雙位數增長,到近年需為「保八」、「保七」努力,目標一路降下去,不代表中國經濟走下坡,反而是踏入小康社會水平後,比較基數已大幅提升所致。

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報告,卻預測中國GDP增長到二○二○年會降至百分之三點五,將是中國甚至全球「不能承受之低」。可是中國亦陷於進退維谷之路,要改革就要犧牲,惟又恐代價過高,只好戰戰兢兢,時鬆時緊去調節,穩增長恐將力有不逮。

對發達國家而言,GDP能有百分之三增長已相當不錯。中國近年才告別高增長年代,要踏進發達國家的門檻,還八竿子打不着,但在基數三級跳之後,保七亦開始愈來愈吃力,現時有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雖然中央拋出「不再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宣言,但又發覺身不由己,跌進「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愈來愈大,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可能要停滯數年方能走出漩渦。

中國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寫下二○一○至二○年間國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希望進入高收入經濟體的俱樂部,以平均值計算,每年增長百分之七已可達標,所以「保七」被視為底線,那亦牽涉保就業市場和維穩的手段。

不過,中國自有難唸的經,地方債、企業債、不良貸款上升等帳簿愈積愈厚,牽一髮動全身的房地產一見下滑,便不得不給力扶持,立即鬆綁限購。

無人知道當中國駛入增長慢車道會否帶來災難性後果,但全球一向仰仗以中國為首之新興市場為經濟火車頭,尤以澳洲和巴西等大宗商品輸出國為甚,還有美國手機、德國汽車、日韓電器亦渴求中國消費者。IMF預計中國GDP增長每放慢一個百分點,亞洲經濟增速將下降三個百分點,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亦要損失零點一五個百分點,報告說「中國打噴嚏,亞洲乃至全球都將感冒」,絕非危言聳聽。

每有外資看淡中國經濟,就被視為在鼓吹「唱衰中國」論,最佳的反擊方法是催谷增長,令內地全年經濟如四季般變幻無常,在收收放放之間,看似穩定,其實如履薄冰。

今年上半年「三頭馬車」全部失靈,只有谷高固定資產投資最有把握,但卻造成浪費資源和重複建設等老問題。中國製造業淡出已成定局,追求可持續發展尚在摸索階段,改革道路相當漫長,一方面要朝「市場化」前進,另方面要打貪、要環保、要應付圍堵,惟有寄望改革成功,進入新紀元。

無論改革成功與否,要求中國繼續年年「保七」是不切實際,退而「保六」、「保五」是遲早的事。然而,IMF預測明年中國GDP增長只是放緩至百分之七點一,但同時認為應將明年增長目標降至百分之六點五至七,看似矛盾,惟不明朗因素諱莫如深。內地經濟過去兩年略為放緩已壓力千斤,未來幾年更不容易,GDP增長得百分之三未必是壞事,打腫臉充胖子才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