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昨日公布內地升學資助計劃,免試就讀內地高等院校的基層學生可獲財政援助,金額最高每年一萬五千元。這項計劃對基層學生來說不失為及時雨,但對於解決本地資助學位不足問題,則是作用有限。

隨着中港兩地不斷融合,內地發展機遇漸增,加上○四年後港府跟教育部簽署學歷互認協議,正式承認內地學歷,考不進本港大學的學生,北上升學不失為另一條出路。據統計,近年每年均有約三千名港生選擇入讀內地高等院校,港府提供援助,乃應有之義。事實上,在本港資助學位長期僧多粥少下,學生升學出路狹窄,考不上本地大學的學生,經濟條件許可的可以放洋留學,經濟條件不寬裕的除了報讀副學士,便是北上求學,當局現在才推出資助計劃,與其說是順應潮流,不如說是姍姍來遲。

當今世界,知識無邊界,港生到內地升學也許有更多選擇,更好的前景。須知香港市場細小,發展空間有限,加上產業結構單調,金融業主要面向內地,而旅遊、物流、貿易、律師等行業亦與內地密不可分,擁有內地的學歷、經驗、人脈,對日後的發展不無裨益。寧為雞口,莫為牛後,基層學生若能在內地大學找到人生方向,出路可能比勉強留在香港讀副學士更寬更廣。問題是,能夠受惠於資助計劃的學生其實有限,首年只有約五百人,而且只有免試就讀的優異學生才有資格申請,相對於每年三千名北上學子,可謂杯水車薪,聊勝於無。

當然,資助計劃受惠者不多,也有其他客觀原因。內地高校免試招生計劃實施了三年,首年獲錄取的港生有九百多人,最終修讀的只有四百人,第二年打退堂鼓的學生更多,獲錄取的有近一千二百人,最終修讀的不到四百人,呈下跌趨勢,今年的情況估計也不會有太大的分別。這種現象反映本地學生多視內地大學為「水泡」,是升學路上的後備選擇,畢竟能通過免試招生的都是成績較佳的學生,大多不愁出路,最終選擇留港升學不足為奇。難怪有人質疑,港府資助北上升學,真正目的並非為了恩恤學生,而是希望催谷北上讀書風氣,以遮掩本地學位長期不足的窘態。

說到底,回內地升學就算漸成趨勢,充其量只是升學路上的其中一條支路,升讀本地大學才是學生首選。然而遺憾的是,本港資助大學學位這麼多年一直沒有顯著增加,以致僧多粥少,年年都製造大量升學失敗者。以去年聯招放榜為例,近八萬名考生中,約二萬八千人考獲入讀大學最低要求,惟因資助位只有一萬二千個,大部分人向隅,不得不另尋出路。港府不投入資源增加本地大學學位,只是鼓勵及資助學生北上升學,治標不治本,凸顯了港府缺乏承擔。

在今日的地球村裏,學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競爭力。港府鼠目寸光,對教育欠缺承擔,香港的競爭力怎能不每況愈下?香港的經濟怎能不停滯不前?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