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旅客消費減少的後遺症立竿見影,四大旺區舖位空置率隨即急升,銅鑼灣作為全球最貴租的冠冕亦可能失去。物極必反是自然現象,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希望這是一次健康調整,使本港零售業日後能減低對個人遊的依賴,否則唯一得益者只是一批商舖業主。
香港商舖租金已經歷長達十年的大牛市,內地個人遊亦開通十周年,這十年來零售業暢旺,失業率持續下降,香港經濟從中受惠自不待言。個人遊實施之初,地近價廉的香港成為大部分內地人首次外遊的選擇;但時移世易,香港面對其他城市的競爭,現在已非首選。
可惜的是,零售業一直認為行業長盛不衰,沒有心理準備臨界點的到來。事實上,香港這個小城市的承載能力有限,市民與旅客容易發生摩擦,而租金倍數上升後,亦非一般商戶可負擔,零售業的泡沫開始戳破。
今年零售業急性衰竭的原因包括內地反貪、經濟放緩、中港矛盾、旅客消費模式轉變等,前兩個因素在不適當的時間出現,成為情況急轉直下的催化劑,使本港零售金額連跌四個月。惟其中一個不能抹殺的因素,是租金和薪酬上漲,加上人民幣貶值,使中港的價格差距收窄。旅客來港是使「歡喜錢」,對在此地生活的本港居民而言,物價飛升則是苦不堪言。
據一家國際物業服務公司的報告顯示,香港首季的舖租仍較次位的紐約高兩成多,但報告同時預期紐約在今年或明年可重新超越香港。美國與香港的最低工資相差何止一倍,香港卻租金稱王,只能稱之為畸形現象。結果是做生意不如做業主放租,原是地舖的搬去樓上舖,原是樓上舖的搬去工廈,僅有奢侈品店和金飾珠寶店等利潤高的行業能夠生存,造成旺角和銅鑼灣金舖林立,其次是連鎖店和藥房,平民已失逛街購物之樂。
再參考美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對外籍員工的一項生活成本調查,香港在全球排名中升至第三位,而租金成本高昂已佔去支出的一大部分,勢必影響香港競爭力。外籍員工尚且覺得貴租難頂,升斗市民扣除供樓或租樓支出後,剩下可用作消費的更是無幾。租金猛加,物價跟隨上漲,本港通脹近年平均居於百分之四以上,負利率令人吃不消。
零售業未來面對的挑戰更大,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是價廉物美,但價格優勢逐步被租金蠶食,有傳內地將免除一般化妝品消費稅,而品質亦被內地急起直追。零售業長期遭喧賓奪主,是時候重視本土消費,否則不但留不住外地旅客,連本地消費者也可能被時興的網絡購物搶走。網購的特點是毋須承擔租金支出,這正是本港零售業的死穴。
當商舖的空置率上升,業主不想丟空,將被迫減租,相信可讓小商舖有喘息空間,本土消費重新抬頭,焉知非福?「全球最貴租」的稱譽不要也罷,那是一塊壓垮零售業的牌匾,過往的「購物天堂」稱號更值得自豪。

租/售 | 租 售 | ![]() |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