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就滬港通能否順利啟動,仍有不少疑慮,對於開通的具體日子,當局更是守口如瓶。可是,內地突然傳出十月十三日將正式啟動滬港通,消息縱然沒有得到證實,市場資金已急不及待「用腳投票」,把中港兩地股市推高,忽略了一旦倉卒行事可能出現的隱患。

滬港通是一項巨大工程,涉及市場制度、監管法規、交易系統等眾多技術問題,由於具體操作屬史無前例,開通前必須做到萬無一失,包括確保兩地市場參與者有足夠認知、兩地監管機構建立好合作默契、交易系統能無縫銜接等。正所謂欲速不達,急於求成的心態無疑令人擔心。

滬港通被視為A股市場打開新通道,走向市場化及國際化,把中港股市更為全面地聯繫起來,香港可說再次取得先機。不過,由於在投資額及可供買賣的股票數目上有限制,兩地市場要在制度設置、金融基建及交易系統等互相配合。

據知,中港的監管機構已密鑼緊鼓地部署連串系統試驗,早前首批參與券商已有內部系統測試,短期將會進行全網測試等。當萬事俱備,自然可以如期推出,投資者亦樂見其成,一方面可倒逼A股改革,加快市場化進程,挽救沉寂多時的市場;另一方面有助改善市場信心及氣氛,吸引資金重投。

中港股市近日的表現,的確反映了市場的熱切憧憬,滬港通活像一道靈丹妙藥。不過,炒作容易刺激起短期熾熱氣氛,往往忽略了滬港通作為兩地市場長遠發展契機的重要一步,最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全盤規劃。

目前,中港兩個市場在交易日、交易時間、股份漲跌停板機制、交易金額、交收、股息徵稅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差別。兩地要互通交易,當然要先解決其中的差異問題,究竟如何處理,當局仍然未有具體交代。

一般而言,技術上要做到端對端、銜接暢通,理應可以透過商討找出一個可行機制,然後在特設的平台上,經過反覆測試、技術調校來解決。不過,魔鬼往往藏於細節之內,若然系統運作未至成熟便急於推出,一旦出現技術失誤,將會引起混亂,屆時受害的不單是一班投資者,更會損害香港形象,影響聲譽。

除了技術及系統平台銜接之外,令人關注的還有兩地市場在監管資訊披露、造假、造市等行為的問題,當中有既重大又看似無形的差別。兩地監管機構理論上可透過跨境執法處置違規行為,但具體怎樣做、標準是甚麼,至今還未見細節。而且,面對可能是全新的一個監管制度,肯定需要時間諮詢市場意見,再反覆修改,才能杜絕漏洞。

由於有關方面曾預告,期望滬港通能在十月推出,內地市場更已流傳言之鑿鑿的日期,如果是事實,距離現在的確時間無多,是否有足夠機會讓市場各方就交易及監管等細節進行討論及測試,不無疑問。若缺乏足夠時間推廣,就算能趕及死線,也會令人提心吊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