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昨天公布的多項七月份經濟數據,給市場帶來很大「驚嚇」,尤其是人民幣新增貸款跌至只有三千八百多億元,而社會融資規模更按月勁縮近九成,跌至只有二千七百多億元人民幣,難怪人民銀行罕有地急急出來「解畫」,以免市場驚嚇過度。不過,中央放水見好即收,肯定令外界重燃經濟下行的憂慮。

經濟及金融數據「大上大落」,確實令市場對內地經濟狀況摸不着頭腦,對中央推出的「微刺激」政策是否奏效,亦感到混淆。六月份的數據強勁,七月份的數據轉弱,容易令人對穩增長措施的效用造成誤判,最終只怕阻慢經濟復甦。

在七月份的數據中,社會融資規模與新增人民幣貸款,均大幅低於市場預期,其中社會融資規模創○八年十一月以來最低,新增人民幣貸款亦創一○年以來單月最低,與早一個月雷厲風行的「定向寬鬆」形成強烈對比。六月份新增貸款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創下五年來同期新高,一度令市場憧憬「微刺激」政策的威力,到七月份卻急轉直下,不但令市場驚訝,更令人質疑中央「穩增長」政策的持續性。

人民銀行對七月份數據的解說,指出是與基數效應有關,除了六月份衝高後回落,也有季節性波動,明顯難以令人信服。其實,六月份貸款大增,肯定已消耗了較多高質量貸款額度,在信貸風險上升下,銀行的避險情緒也顯著上升,於是減慢放貸步伐,才是新增貸款萎縮的原因。

這正好反映出,即使有中央政策大力推動,金融機構對於高風險的地區及產業,態度仍然審慎。在內地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以及房地產市場迅速調整下,「微刺激」只能為市場注入短暫「活力」。

很明顯,「微刺激」對六、七月間的經濟數據造成干擾,短暫提升經濟動力的「即時」效用過後,經濟頑疾又故態復萌。不妨看看,七月份的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及零售總額的增幅,均出現不同程度放緩,預示經濟再度面臨下行威脅,同時也帶出另一個問題,就是定向寬鬆真的有效嗎?

目前,內地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已連續十一個季度上升,信貸資產質量管控壓力加大,難怪銀行對放貸的態度趨於審慎。另一方面,在房地產等支柱產業處於向下調整的周期,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尚未形成,即使有政策拉動,也很難立竿見影。

由於人民銀行在解畫時明言,七月份主要金融指標仍在合理區間運行,意味着中央並不支持或不傾向搞大規模刺激,在貨幣政策層面即是不會一刀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更莫說減息。

當然,堅持定向放水、堅持微刺激,也不是沒有道理,過去因為資金氾濫造成的問題仍然歷歷在目,可是目前的做法,令經濟表現忽然轉好,又忽然回落,風險同樣不低,而且信貸也不一定能流向最需要扶持的地方。所以盡早考慮全面降準,及早紓緩經濟下行壓力,未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