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雖然內地經濟增長已有回穩迹象,危機卻遠未過去,市場已急不及待把目光重投龐大的企業債務之上。有內地券商警告,總額高達六十二億元人民幣的私募債,將於下個季度到期,為一二年允許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以來最大規模,言下之意是違約危機一觸即發。面對隨時引發新一輪危機的債務炸彈,出手拆解是刻不容緩。

中小企業私募債於二○一二年推出,目的是解決中小微企業、高科技創新型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可惜,繼超日債違約之後,又有津天聯的私募債於上月違約,真是禍不單行。隨着更多私募債到期,無疑已響起警號。

中小企業抵禦困境的能力薄弱,在經濟逆轉中往往首當其衝,因為銀行最愛「落雨收遮」。內地中小企業在經濟增長顯著放緩下,融資困難更加突出,雖然中央積極推出政策打通融資渠道,效果卻不明顯。

其實,能夠在市場發債的中小企,相對已屬較優質的,在經濟增速放緩下,還是有可能避不過違約。對於要依靠銀行融資的中小企,可想而知情況更惡劣,一來要得到銀行融資已不容易,二來是融資成本高企,更大機會捱不過寒冬。

為解決中小企融資難,繼一二年推出中小企業私募債之後,今年中央更推出了針對性的「定向降準」,原意是鼓勵銀行把資金流向農村及小微企業,但實施約兩個月以來,拉動信貸定向投放的效用並不那麼明顯。

今年上半年內地廣義貨幣供應超過120萬億人民幣,增長14.7%,反映流動性充裕,信貸保持高位運行,市場不缺資金。不過,最需要銀行伸出援手的中小企業,信貸渠道還是不暢通,經營未隨經濟回穩而改善。

最明顯的例證是,七月份官方非製造業PMI連跌兩個月,同期的滙豐服務業PMI更跌至盛衰臨界點,反映服務業呈下行趨勢。非製造業行業如零售、餐飲等,有大量中小企甚至個體經營者,指數下跌說明市場需求減少,亦未受惠「定向降準」。

「定向降準」嚴格來說屬「窗口」指導措施,放貸的最終決定權在銀行手上,由於很多銀行過去在貸款給中小企時嘗過「苦頭」,現在即使有政策推動,對中小企放貸仍然審慎,再加上企業債務危機日高,銀行更加不願冒險。「定向降準」的千億規模,最終有多少流向中小企業,又有多少是銀行把其他貸款包裝成三農及中小企貸款,通過不同渠道流走,數額不容低估。

在整體經濟中,中小企業數量最多,對拉動增長及創造就業的貢獻最大,生存卻是最困難,即將到來的私募債到期高峰,恐怕有很多企業捱不過去。雖然「定向降準」等措施有良好用意,但錢流出銀行之後最終往哪裏去,真的無人能說得準,監管部門與其花大量氣力指導和監控,效果又不怎麼有保證,不如全面降準甚至減息,中小企肯定能直接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