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增加住宅土地供應的效果進一步顯現,運房局公布的數字顯示,私人住宅一手供應量在未來幾年持續上升,卻澆不熄近期再度高漲的置業意欲。面對鐵一般的供應數字、明年預期將加息,以及細價樓搶購熱潮,有意置業者難免感到矛盾和忐忑,但作決定時不應只看市場氣氛,要衡量個人能力和客觀環境。

未來三至四年,私人住宅一手供應量升至七萬三千伙,屬多年未見的高位。此外,上半年住宅施工量達一萬二千三百伙,已接近去年全年的九成,屬有紀錄以來的半年最高。數據確鑿地反映未來供應相當充裕,因為政府積極推出土地,發展商亦積極吸納土地儲備並積極去貨。

住宅新供應持續增加,估計下半年約有一萬個單位落成,將有一番熱鬧,市民不愁無樓可買,只愁手上現金是否足夠上車,因為樓價在這幾年愈等愈貴。所謂泡沫之說,不知何時是巔峰、何時會爆破,就像去年仍處於瘋狂的內地一線城市樓價,現在已急轉直下。買樓是一生人的重大決定,總不能輕率。

政府最新的目標是每年供應約一萬八千個私人住宅單位,看現時情況,姑勿論能否達標,未來供應已經由不足轉趨穩定。然而,政府覓地困難,遷拆發展又面對諸多掣肘,當麵粉供應減少,麵包亦有短缺之虞。這非危言聳聽,已批出土地並可隨時動工的住宅供應量,去年全年均徘徊在萬六至萬七伙之間,今年首季已驟減至萬二伙,上季更減少至萬一伙,正好反映推地遇阻力,是長遠不可忽視的隱憂。

雖說樓價已遠超市民的負擔能力,然而銷售數字卻是另一回事,即使未來供應增多、明年加息預期升溫、3D辣招多管齊下,樓價仍居高不下,遲遲不見較顯著的調整,使一些市民由期待變成急不及待,積累的購買力一下子釋放出來。

另一方面,上車新盤愈來愈細,以前說的是四百呎左右,現在縮至二、三百呎,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在賣地時加入限呎或限量條款所致。當將來「迷你樓」成另一主流,供應量無疑變相增加了,長此下去,又有可能造成大中型單位供應不足。目前樓市有「病急亂投醫」的感覺,要重回正軌相信需更長時間。

今年樓市非但未如預期般出現調整,細價樓更現搶購潮,可見置業的剛性需求較想像中大。近年香港經濟無疑欣欣向榮,失業率之低近乎全民就業,薪酬亦大致跟上或超越通脹,形成置業需求上升。不過,香港經濟未來亦存隱憂,城市競爭力排名不斷下降,倚賴的旅遊業由盛轉衰。樓市除視乎外圍因素之外,更看本地經濟表現。

對樓市提出警告的專業人士絕不算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點名包括香港的一些地區,樓市存在極高風險,結果今年均跌盡眼鏡,因為準買家又爭先恐後做業主。政府增加供應已初步做到了,當年確曾擔心遠水難救近火,現在逐漸見到新供應增加,要圓買樓夢亦不急於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