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保育呼聲日益高漲,港府也只能跟隨潮流,將不少具生態價值用地列為受保護範圍,可惜當局眼高手低,政策與配套措施嚴重脫節,以致不斷製造矛盾,引起爭拗,往往適得其反,保育變成毀育。

大嶼山大蠔紅樹林就是其中一個犧牲品。規劃署今年初將大蠔河附近一帶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規定耕種及建屋均需向城規會申請,當中約一半為私人土地,結果觸發村民強烈反彈,牛牯塱、白芒及大蠔三村日前動員百多人示威,並以挖泥機及鋤頭將沿岸部分紅樹林連根拔起,事件在社會引起巨大爭議。鄉議局高層昨日表態支持村民,批評港府單方面限制土地復耕及建屋,對村民不公平,村民在投訴無門之下,才迫不得已出此下策,冀以破壞紅樹林喚起政府重視。而環保組織則譴責村民破壞生態環境,帶同橫額到漁護署抗議,要求就村民摧毀紅樹林行為嚴格執法。

環保組織與村民的矛盾,正是本港保育困局的縮影。一方面保育是世界潮流,自然生態應該予以保護,一方面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私人財產同樣應該得到保護,兩者本質矛盾,必然引發衝突。無論如何,土地是村民的財產,復耕也好,建屋也好,甚至出售也好,都是他們應有的權利,港府一聲令下便限制發展,而且沒有任何賠償,變相侵犯私人產權,怎能不令村民反感呢?事實上,類似的糾紛已非首次,早前西貢西灣村村民不滿港府計劃將大浪西灣納入郊野公園範圍,突然發起「封村」行動,抗議當局「強搶民產」、「官逼民反」。不難預見,如果港府繼續迴避有關問題,保育政策自相矛盾,同類的爭拗勢必陸續有來,受破壞的生態土地亦肯定不只一個大蠔紅樹林。

歸根究柢,保育爭拗沒完沒了,問題正是出在港府身上。當局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口口聲聲保護具生態價值鄉郊土地,卻一直沒有制訂賠償等相關措施,一味霸王硬上弓,自然引起村民反彈,以致保育阻力重重,甚至適得其反。同樣的問題亦發生在保育歷史建築物上,當局將全港一千多幢建築物列為古蹟,卻沒有配套政策配合,結果引起爭拗不絕,不但達不到保育效果,反而往往加速古蹟消失,何東花園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說到底,港產官僚開口閉口重視保育,根本是葉公好龍,口不對心。如果農地、古蹟是他們自己的產業,他們還會無動於衷,漫不經心嗎?景賢里舊業主曾尋求當局合作保育,當局一直置若罔聞,直到新業主真金白銀買下並拆卸重建,當局才急忙補鑊,可惜古蹟已被拆得面目全非,無復舊觀。

古人說,「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不管是保育鄉郊土地,還是保育歷史建築,港府都必須拿出承擔,面對現實,制訂完善政策包括補償機制。否則,保育不成反毀育,只會有更多生態土地資源及歷史建築物在推土機下消失。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