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形勢弔詭,一方面股市節節上升,一度創下○八年中以來的歷史高位,一方面經濟表現疲弱,兩者形成鮮明對比。股市熱烘烘,經濟吹冷風,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背道而馳,看似矛盾,實則是香港經濟結構畸形的結果。

受旅客消費急跌及內部需求減慢拖累,本港第二季經濟按年增長進一步放緩至百分之一點八,遠低於首季的百分之二點六,成為自一二年第三季以來的最慢增長;按季比較則下跌百分之零點一,遠遜於首季增長百分之零點三。具體表現在零售銷量大幅下跌,私營機構投資開支顯著下降,本地私人消費明顯轉弱,三者均錄得○九年首季以來最差表現。由於今年上半年表現遜於預期,政府將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由五月份時的百分之三至四調低到百分之二至三。

其實,本港經濟表現後勁不繼,已是意料中事。由於本港經濟高度依賴旅遊業,旅客消費佔整體經濟的比重愈來愈大,惟隨着中港矛盾不斷惡化,旅客消費模式轉變,零售總額已連跌五個月,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放緩不足為奇。除了內部因素,環球經濟陰霾滿布,中國及美國表現反覆,似好非好,亦令香港經濟前景增添隱憂。事實上,多間機構早前已率先調低經濟數據,其中滙豐銀行更一口氣下調今明兩年增長預測,對前景之看淡,已是不言而喻。港府猶派定心丸,指今年後期環球經濟仍會溫和復甦,本港前景仍然明朗,這恐怕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最諷刺的是,一方面實體經濟放緩,一片冷風,另一方面股樓熾熱,雙雙破頂。這就像一面鏡子,把本港經濟結構的先天缺陷暴露無遺。人所共知,金融市場熱火朝天,股市樓市愈升愈有,皆因熱錢湧入所致,根本沒有實際經濟基礎支持,一旦熱錢退潮,隨時引起金融市場動盪,拖累實體經濟,令香港雪上加霜。所以,經濟放緩下的樓股齊升,不僅不值得高興,反而應該高度警惕,熱錢來得快去得也快,當美國正式進入加息周期,對香港經濟的衝擊不容忽視。

說到底,香港經濟問題千頭萬緒,主要就是結構單調,產業空洞,不是靠炒股炒樓,就是靠旅客消費打救,這種經濟模式根本難以持久。回歸以來,港府將經濟轉型喊得震天價響,可惜眼高手低,至今一事無成,導致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邊緣化危機日甚一日。尤其是前朝貪曾政府胡混度日,不思進取,甚麼六大產業,甚麼經濟多元化,全屬紙上談兵,空中樓閣。怕只怕,屋漏偏逢連夜雨,經濟危機未除,政治風暴又來,萬一政改爭拗進一步升級,政局動盪,社會躁動,經濟前景更加堪憂。

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經濟寒冬隨時來臨,港府財金高官除了發出「完美金融風暴」的預警,到底採取了甚麼預防或應對措施呢?當年金融海嘯來襲,港府高官鬧出「貼膠紙、釘木板」的笑話,歷史會不會重演,不能不令人擔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