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問題積重難返,樓市扭曲日趨嚴重,無殼蝸牛固然日趨絕望,將房屋問題作為施政重中之重的港府也是黔驢技窮,徒呼奈何。尤其是最近,隨着辣招效應逐漸消退,一度沉寂的樓市又蠢蠢欲動,成交價不斷刷新,大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顯示,六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再度破頂,這已是連續兩個月創出新高,也創下自九三年有紀錄以來最高紀錄,尤其是小型單位,更加跑贏大市,氣勢如虹。而豪宅市場同樣牛氣沖天,一個位於山頂的新盤,實用呎價高達十七萬六千元,最便宜的也超過十萬元一呎,不僅刷新本港物業呎價最高紀錄,而且冠絕全球。若說政府的壓抑樓價措施已全面失效,雖不中亦不遠。

歸根究柢,樓價繼續飆升的原因在於供應持續短缺。儘管當局預料未來三至四年,全港有七萬三千伙新私人樓宇供應,升至近六年來的高位,但不可不知,這只是當局加快賣地、彌補前朝供應斷層的結果,由於之前的基數低,私樓施工量創新高並不足以證明甚麼。何況當局連已批出但未動工的熟地也計算在內,這些單位未來三至四年能不能全數推出銷售,仍是未知之數。

無可否認,受到包括雙辣招在內的各項壓抑樓市措施影響,樓市交投的確沉寂了一陣子,當局為此沾沾自喜,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正如學者指出,買家持觀望態度,不代表需求減少,相反需求不斷累積,當政府再無「加辣」措施推出,壓抑已久的購買力一次過爆發出來,樓市屢創「癲價」又何足為奇。

不要說私人樓價屢創新高,居屋也不遑多讓。鰂魚涌「居屋王」康山花園一個單位最近以逾七百萬元成交,創下歷來居屋最高售價紀錄。而早前攪珠的大澳天利苑居屋超額認購一百四十四倍,更加證明置業需求之大,遠超港府預期。

事實上,長策會訂出未來十年建屋四十七萬個單位的目標,其中公營房屋佔六成,私樓佔四成,能否達標,一直備受質疑。審計報告踢爆,未來十年公屋供應量可能不足十八萬個,與政府訂下的目標相去甚遠;而私營房屋即使短期內的供應符合目標,也不表示這種趨勢可以持續下去。再說,未來三、四年即使有七萬多個私人單位供應,也只能大致應付每年新增的需求,無法滿足市場累積的龐大需要。

說到底,大量增加土地供應才是解決房屋問題的治本之道,而這恰恰是港府的軟肋。前朝政府長期不作為,令房屋問題尾大不掉,即使現屆政府有心撥亂反正,也是事倍功半;何況社會愈來愈政治化,弱勢政府動輒得咎,增加土地供應談何容易,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受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房屋問題不僅是民生和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當今整個社會都將焦點集中在政改爭拗上,房屋問題就像被人遺忘的計時炸彈,誰也不知哪一天會突然爆發。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