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讀日,只為金榜題名時。大學聯招昨日放榜,對成功考上大學的學生來說,心情就像金榜題名般興奮,尤其若能入讀心儀學系,更有魚躍龍門、光耀門楣的喜悅。只可惜,有人歡喜有人愁,當幸運兒笑逐顏開之時,另一批學生卻要為出路徬徨,尤其是那些考獲入大學基本資格卻被拒諸門外的莘莘學子,誰能理解他們的迷茫?誰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今年八萬名文憑試考生中,二萬七千多人考獲入讀大學的「33222」最低成績要求,但透過聯招入讀大學的只有一萬四千多人,其餘一萬三千多人則要轉報自資學位及副學位課程,勢將掀起新一輪撲位潮。其實,大學學額僧多粥少,年年都有大批學生淪為制度犧牲者,升學夢碎,前路茫茫,徬徨無助,這早已是人盡皆知的事實。惟令人遺憾的是,這個問題由來已久,當局卻一直無動於衷,不見提出任何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當局對教育的輕視、短見與缺乏承擔,由此可見一斑。

以協助學生升學為例,當局即便斥資十億元資助本地生修讀部分自資院校,聲稱為失意聯招的考生開闢另一條出路,可惜口惠而實不至,首年資助額只有九百多個名額,相對於每年無法升學的數以萬計學生,連杯水車薪也談不上。說穿了,港府不願直接增加資助學額,只提出資助修讀自資院校計劃,無非裝模作樣,敷衍民意,根本談不上甚麼承擔,更談不上甚麼誠意。

一直以來,社會要求增加學位的呼聲從來沒有停止過,可惜當局充耳不聞,以致問題沒有改善,反而有惡化趨勢。眾所周知,資助學位十多年來停留在不足一萬五千個水平,本已僧多粥少,每年都有大批學生望門興嘆,加上前朝政府好大喜功,以發展教育產業為名,將大學的非本地生比例由百分之十增至百分之二十,結果令本地學生入讀大學的機會被進一步拉低。

諷刺的是,香港自詡國際都會,港府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政府之一,但對教育的投入卻完全不成比例,大學一年級資助學額只佔適齡人口一成八,遠遠低於歐美國家的六至八成,與台灣的約九成錄取率更是無法相提並論。即使與新加坡相比,香港也是相形見絀,星洲六成多中學畢業生可升讀大專院校,僅當地政府前年拍板,進一步提高公立大學學額,所表現出來的承擔與魄力,已足以教港府羞愧。

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廿一世紀的今天,人才就是財富,知識就是力量。港府鼠目寸光,對大學教育缺乏承擔,不願增加大學學額,香港的競爭力怎能不每況愈下?社會的貧富懸殊怎能不日益惡化?港府說要經濟轉型,說了十多年依然無影無蹤,歸根究柢,就是教育出了問題,沒法配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正如有人說,香港教育只培養了少數精英,卻製造了大量失敗者。一個製造失敗者的教育制度,怎能造就一個成功的香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