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超過四十個標準泳池容量的未經處理污水直注入公眾泳灘有何問題?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控制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若污水內含有糞便,泳客將接觸到影響健康的細菌,如厭氧菌、大腸桿菌甚或致病性較高的細菌,泳後有機會耳朵發炎、紅眼症、腹瀉和皮膚發炎。他提醒市民若患有皮膚病或身上有傷口,在海水水質未達標時都不應下水。

不能憑水質氣味分辨

據環境保護署網站資料,若海水大腸桿菌含量超標,即泳灘水質錄得「欠佳」或「極差」水平,即相當於每一千名泳客落水後,超過十一人有機會感染腸胃及皮膚病。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副教授陳竟明表示,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含大腸桿菌及沙門士菌等病原體,無法憑水質清濁或氣味分辨,只能靠環署恒常化驗海水水質。

陳又指,屯門和荃灣一帶泳灘水流較急,水體容量較大,污水流入後可迅速稀釋。他指渠務署常以此藉口,遲遲不肯將望后石污水處理廠升級至二級污水處理,即較嚴謹的污水處理程序,致屯門和荃灣一帶泳灘水質經常徘徊水質超標邊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