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報社論
  • 店舖門外如果貼有「內部裝修、暫停營業」的告示,通常是因為經營不善而關門大吉。想不到的是類似一幕在號稱「門常開」的添馬艦政府總部發生,因進行加設圍欄工程,當局昨日起封閉東翼廣場至八月底,其後長期於晚上十一時至清晨六時封閉。一個害怕民意、玩自閉的政府,儘管尚在「營業」,但還能維持多久呢?

    政府總部加設圍欄,原因不難理解。香港已由「經濟城市」變成「政治城市」,示威行動愈來愈激,火藥味愈來愈濃。早前立法會財委會審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遭反對派內外夾擊,立法會遭暴力衝擊,導致滿目瘡痍,暴露立法會在保安方面存在漏洞。由於人大常委會下月討論香港政改報告,佔中行動一觸即發,立法會及政府總部都是眾矢之的,當局不能不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行政署發言人表示,檢討政府總部現行保安安排後,認為有需要加強抵禦保安威脅的潛在能力;近期立法會大樓發生的公共秩序事件,亦說明有需要採取適當的保安措施。這等於承認,政府總部加設圍欄就是針對「佔中」,防止台灣「太陽花學運」佔領政府及立法機關的一幕在香港重演。

    當然,為確保政府運作不被示威者騷擾而採取預防措施,這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如果港府施政不能改善,政治死結不能解開,不管加設多少層圍欄都是治標不治本。退一步說,就算圍欄能擋住示威者,也擋不住洶洶民意,這道政府與市民之間的藩籬,暴露了當局害怕民意的虛弱本質,與政府總部設計概念「門常開」背道而馳。所謂「門常開」,本來寓意政府開明、開放,聽取民意,不幸的是,「門常開」才啟用三年多就淪為「門常關」,與其說是加強保安,不如說是港府不敢直接面對反對聲音,已淪為跛腳鴨的政府處處設限,如何熬完餘下任期,不能不令人懷疑。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管治之道重在爭取民意。港英時代,舊政府總部對外開放,彰顯港英政府的自信;回歸後,舊政府總部外開始加裝圍欄,希望將示威者攔在外面,眼不見為淨,結果適得其反,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最終腳痛下台,第二任特首曾蔭權爵士身敗名裂。本屆政府當初靠民意支持上台,曾承諾「拎住一張櫈、一支筆、一本簿,你肯講,我肯聽」,經常到基層走透透,不料一入官門深似海,才上台兩年,政府便將自己用圍欄「圈禁」起來,自我孤立,這怎麼能聽到真正的民意呢?又怎麼能不脫離群眾呢?

    圍欄內外,兩個世界,外面是洶湧的民意,裏面是龜縮的政府,這正是官民欠缺互信、嚴重對立的寫照。目前的香港,可以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港府若以為設立圍欄就固若金湯,恐怕只是一廂情願。正如古人所說,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港府的管治危機不是來自圍欄之外,而是來自蕭牆之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