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挺港政策的個人遊,曾經幫助香港走出經濟低迷的困境,然而隨着中港矛盾不斷惡化,兩地居民衝突無日無之,個人遊政策引發愈來愈多的爭議,尤其是要求檢討「一簽多行」的呼聲更是此起彼落。

日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上京討論個人遊的安排,主要商討優化一簽多行措施,雖然暫時未有結論,但消息指港府傾向將一簽多行修訂為一簽五十二行,即平均每周一行,與一些民間團體的訴求大致脗合。其實,站在內地的角度,一簽多行也好,一簽五十二行也罷,根本無關重要,真正的問題和後果在於香港。收緊一簽多行政策,能否杜絕水貨問題仍是未知之數,但影響本港零售業則是不爭的事實。正如零售業界質疑,當局並沒有提供可信的決策數據,收緊一簽多行只是投石問路,是否適度沒有人知道,最怕矯枉過正,造成不可承受的商機流失。業界擔心收緊個人遊所釋放的訊息,隨時引發內地人簽而不行的後果,導致訪港旅客大跌。這顯然不是杞人憂天。

可以見到,四月份本港零售銷貨值下跌近一成,預計五月份會繼續下跌,內地黃金周、長假期帶旺本港零售業的好景不再,一旦收緊個人遊,勢必雪上加霜。正所謂,有一利必有一弊,為了打擊水貨客,勢必付出其他經濟代價,到底該如何抉擇,並不是可以輕易拍板的事,難怪蘇錦樑北京之行無功而還。

事實上,對於如何控制內地旅客數量,港府正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局。由個人遊政策衍生的水貨問題愈演愈烈,尤其是北區的情況更加嚴重,兩地居民經常發生摩擦,輕則對罵,重則肢體衝突,而激進團體更是乘機搞事,不斷上演「驅蝗」、「拖篋」鬧劇,在這種情況下,檢討個人遊尤其是一簽多行政策已無可避免。問題是,到底要削減多少內地旅客才能杜絕水貨亂象,當局心中無數,而削減內地旅客又會對本港經濟帶來甚麼影響,當局更是不甚了了。

司馬遷《貨殖列傳》云:「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漢朝興起,得益於開放解禁,令商賈通行貨物暢流。香港是開放城市,保證商賈通行貨物暢流本是應有之義,也是香港的成功之道,如今形勢所逼,不得不收緊一簽多行,雖然是無奈之舉,卻可能帶來反效果,最受影響的也許不是水貨客,而是需要經常往返兩地的商務客,同時也可能令自由港聲譽受損,這是當局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歸根究柢,原為挺港政策的個人遊,之所以淪為今時今日一團亂麻,主要因為港府一味坐享其成,沒有因勢利導,增加配套設施,提升旅客接待能力,以致陷入進退兩難困局,可謂自作自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香港要接待更多旅客,就必須自我完善,否則,不管當局如何檢討個人遊,如何收緊一簽多行,終究無法消除亂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