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門常開」新政府總部落成僅三年,即要「僭建」鐵欄淪為「門常關」,其實回歸前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的舊政府總部,才是真正的「門常開」,全面向公眾開放。市民毋須任何身份或登記程序,即能由皇后大道中滙豐銀行總行,行上炮台里穿過舊政總步行至下亞厘畢道,直至前特首董建華及「貪曾」前特首曾蔭權爵士管治下,舊政總才不斷加建鐵欄及增設登記制度。

時任政務司司長及有份管理舊政總的曾蔭權,在中座與西座中間遭記者的錄音機「扑」中頭部及口唇。

反東北衝擊首落閘

董建華九七年上任拒絕遷入有殖民地色彩的前港督府,改於舊政總中座辦公,當局亦隨即以保安理由,首次在舊政總外加建兩米高的鐵欄,被外界譏為「鳥籠政府」,惟當年的政總平日仍對外開放。到九九年,大批不滿人大釋法的居權人士,以掃把及花盆等衝擊舊政總中座,令警方須首次使用胡椒噴霧對付示威者,政總其後亦加高和加密鐵欄,並開始禁止無預約或登記的市民內進。

舊政總的保安安排及採訪限制自此不斷升級,至○三年七一遊行後,大批傳媒雲集舊政總中座與西座中間的空地及馬路,追訪當時面臨下台壓力的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等高官。期間時任政務司司長及有份管理舊政總的曾蔭權,在中座與西座中間遭記者的錄音機「扑」中頭部及口唇,舊政總自此進一步收緊採訪限制,增設記者證制度,部分傳媒一度拒絕登記以示不滿。

政府在一一年遷入添馬艦後,人稱「公民廣場」的東翼前地,一度還原接近回歸前的開放式管理,並成為多場大規模反政府示威的場地,包括聲稱有過萬人參與的反國教及撐港視集會,以及前年七一遊行的終點,更有個別示威者及團體長期在廣場紮營及擺設示威攤位,政總保安一直採取相對容忍的態度。直到上月的反新界東北示威衝擊,有示威者衝入廣場,政總東翼須落閘應對。在加設鐵欄及收緊保安規定後,料萬人逼爆及通宵留守政總的場面,將成為歷史。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