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文憑試昨日放榜,十二名狀元成為人中之龍,可喜可賀。然而外界爭相報道狀元威水史的同時,也再一次暴露本港學生出路狹窄的尷尬。事實上,別說未能升讀大學的學子倍感徬徨,就算是狀元尖子,選科也不出醫科、法律及經濟等大路貨色,反映香港產業及經濟結構單調,根本不能培育多元化人才。

說本港學生出路狹窄並非危言聳聽,從今年的狀元幾乎人人選修醫科、法律及經濟等熱門學科便可知一二。儘管其中一名女狀元表示有志於中文科,理想職業是記者或教師,但也不諱言家人希望她選讀經濟,因為畢業後較易搵工和賺錢。記得前些年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掀起過一陣子的理科熱潮,如今熱潮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選擇升讀純理科的狀元是零。由此可見,在香港,升學幾乎跟金錢、工作掛鈎,興趣反是其次。

成績頂尖的狀元尚且不得不面對現實,其他學子和家長更是不消說。其實,並不是香港學生特別「市儈」,而是現實殘酷,容不得年輕人自由地追隨理想志願。本港產業多年不變,結構單調,來來去去不是金融就是地產,雖然歷屆政府都煞有介事要發展新興產業,由董建華的科技園、數碼港、中藥港、鮮花港,到曾蔭權將創新科技列入六大產業,甚至現屆政府的所謂把產業「做大做闊」,口號不可謂不多,理想不可謂不大,可惜通通虎頭蛇尾,流於空談。就拿科技創意產業來說,不少大學校長都指出,香港不是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和人才,只是港府的支持和投入少之又少,港府本身葉公好龍,如何說服年輕人投身其中?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今本港連最基本的四大經濟支柱都可能保不住。君不見,中港矛盾惡化,急速發展十年的旅遊業難以為繼;上海被定位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後,大動作不斷,現在又得到中央政府支持全力發展自由貿易區,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被取而代之恐怕只是時間問題。甚至一度受惠於CEPA的會計業,亦因為中央計劃禁止境外會計師在內地執業而走到瓶頸。隨着內地發展一日千里,對香港的倚賴愈來愈少,過往港人「北望神州」賺內地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香港的產業不僅沒有「做大做闊」,反而進一步收窄,社會發展怎麼可能多元化?怎麼可能帶給年輕人希望?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港府耽於逸樂、不思進取的同時,其他地區早就迎頭趕上。例如新加坡,為了吸引高科技企業進駐,不惜提供稅務及土地等優惠;又如台灣,最近也推出放寬港澳留學生居台及留台工作的申請,藉此吸納人才。反觀香港,不僅產業發展停滯不前,吸納的所謂專才也大都是內地的名人明星,他們只視香港為出入外國的跳板,對香港的發展根本無甚幫助。

香港過去遍地黃金,如今淪為明日黃花,而本應朝氣勃勃的年輕人,亦茫然不知所措。社會愈來愈政治化,年輕人愈來愈激進,說到底是逼上梁山。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