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業低處未算低,曙光未見,各方早已打定輸數。無論名牌店抑或民生舖,紛紛看淡未來市道,結業退租潮此起彼落,令舖位租金備受壓力。除非有奇迹出現,否則今日公布的二月零售數字恐怕難逃連跌十二個月的厄運。

大行瑞銀發表報告,預期香港零售物業在未來三年的新供應大增,估計出租率在一七至一八年亦只有百分之九十二至九十三。該行預料未來兩年零售租金仍有百分之十五的跌幅,而旅客的消費水平亦將降兩成,令黃金地段的租金跌幅達百分之二十五。

零售物業供應大增,歸根究柢是由於發展商過往在零售好景時,對前景太過樂觀,採取了過度進取的策略,豈料內地客的購買力大逆轉,令現時舖位供應過剩。事實上,經營名錶等奢侈品店早已紛紛關舖,連近日主打民生用品的藥房,亦有掀起退租的趨勢。

難怪市場預測,即使二月份持續寒冷亦無助零售銷售,情況最差將按年勁跌一成。截至一月份數據,香港零售已連續十一個月下跌,而且頹勢短期難改。有近日公布業績的百貨公司,不但盈利較去年大幅倒退,管理層更大吐苦水,擔憂今年形勢更為嚴峻。

一般來說,本地客消費平穩,故導致銷售持續下跌的主因,還是與旅客消費有關。過去幾年,香港零售一直很依賴內地客,但現今南下遊客減少,加上人民幣貶值,兼且電商網購興起,都衝擊着香港的零售消費。

面對業界困境,港府為了減輕旅遊業、零售業的壓力及經營成本,在二月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實施了一些短期措施,包括豁免旅行社、酒店、旅館、食肆的牌照費等,共涉及一點四億元;中期措施主要是改善香港旅遊形象;長遠則主要提升旅遊基建。同時,亦有提及扶持中小企、減輕市民生活負擔等措施,透過還富於民,將退稅變成消費來提升本地需求。

然而,業界普遍認為,港府的舉措只算小恩小惠,僅起到「止咳」之效。雖則市場亦有發揮自我調節功能,有經營連鎖店的企業反映,續租租金普遍有二成半的減幅,可大大地紓緩成本壓力。可惜的是,對過分依賴內地客的零售商而言,恐怕亦只是起到杯水車薪的作用,因為生意額才是解救的關鍵。

其實,在如斯嚴峻的經營環境下,業界亦須不斷反省探求自救的路向。以往生意好景時,一白遮三醜,很多例如租金高企、人才缺乏、電商網購發展緩慢等問題被掩蓋。不少年輕人只視零售工作為跳板,行業難以補充新血。而在各國不斷放寬旅客限制時,本土品牌的弱勢更令購買力大量流失。因此,業界要痛定思痛,不斷反省自強,才可扭轉零售業的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