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轉差是不爭事實,去年股市高台跳水後,樓價亦在第四季轉勢向下,恒地主席李兆基認為,樓價將會跌三成才企穩,現時只走了全程的一半。近期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把香港的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並警告香港樓價有可能深度調整,真是不謀而合。

美國聯儲局對息口後向大放「鴿詞」,加息預期降溫,對樓市理應是好消息。可惜,現時主導樓價的關鍵因素是供求,就算港息追加的壓力暫歇,亦難扭轉客疏貨多的現實。樓市交投一有回暖勢頭,新盤大戰便漸見白熱化,預示即使低息環境拖得更長,期望股樓像海嘯後長升長有,是不切實際。

環球經濟不振,低息甚至負利率漸成常態,各國央行毫不吝嗇推出天量流動性救市,但次按風暴爆發至今已八年,超低息對推動經濟的效用漸減。近日有發展商直言,當前的香港經濟是二十年來最差,比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更甚,未來投地態度會更審慎,難怪政府賣地的中標價與市場預期漸行漸遠。

中港經濟唇亡齒寒,中國經濟調整,由製造業出口轉向追求服務業主導,改革的前路漫漫,香港首當其衝,無論零售及轉口貿易均愈見艱難。政府推出樓市辣招多年,用家需求固然被壓制,投資者例如內地豪客抬錢掃樓也成絕響。

差估署數字顯示,預期今年住宅落成量達一萬八千二百個單位,比去年大增百分之六十一,是○四年以來近十二年新高,但肯定距見頂仍遙遠。道理很簡單,一般新盤需時四至五年發展,最新的落成量預測,還未反映幾年來大增土地供應的成果。

發展商既要向股東交代,又要維持買地、建屋、出售及再投資的產業鏈,必定要主動出擊,一方面以貼市開價爭奪有限的客源,另一方面在吸納土儲時,出價必定會計及樓價下跌的影響,態度更審慎。

近年大量基建施工,香港建築工人與建材成本居高不下,發展商既要控制成本,又要把住宅項目按進度完成,只能從地價入手慳錢。近日招標的地皮,已見中標價跌幅甚於樓價,與幾年後樓價走勢雖沒有必然關係,但買家看到「麵粉」降價,順理成章期望「麵包」很快也會減價,新盤低開及二手劈價,是面對現實。

香港產業空洞化,投資投機成風,住宅物業的投資性及實用性,界線向來模糊,「升市怕執輸」的心態,使樓市好景時需求被高估,等到買樓必賺心態漸漸修正過來,經濟已陷泥沼。近半年樓市成交萎縮,樓價只有溫和調整,講到底是低息作怪,持有物業的成本便宜,可是貨如輪轉的發展商沒有這個考慮,面對不斷上升的供應量,定價貼近或低於買家的負擔能力,將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