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為中國財政狀況敲響警鐘。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大,穩增長成為政府的首要任務,但開出的短期藥方,不外乎是啟動更多大型基建投資,實施寬鬆貨幣政策,鼓勵民眾多借錢買樓等,無視短期的刺激效果,長遠會換來更為嚴峻的財政及債務包袱。

穆迪雖然確認中國政府債務的Aa3評級,但下調評級展望,從穩定降至負面,主要因為政府債務上升、外匯儲備下降和推進改革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未來如無法改善,下一步便是真的要降級。截至去年底,中國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估計達到百分之四十點六,預期一七年將會升至相當於GDP的四成三水平。

另一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早前亦表示,中國整體債務佔GDP比例已攀升至百分之二百三十二,並警告中國面臨系統性風險,評級有潛在下調壓力。

對於評級展望被下調,官媒隨即反擊,認為這只是反映一些海外機構對中國經濟的某種習慣性看空,存在誤讀是因為缺乏動態和發展的眼光來看中國財政的穩健程度。由於西方評級機構的信譽早已備受質疑,其權威性和重要性均在下降,言下之意是評級機構危言聳聽。

官媒的反應不難理解,評級機構在美國次按風暴及歐債危機中被指後知後覺,在債市卻繼續享有超然地位,憑一句說話便可令一家企業甚至一個國家的發債成本上升,現在又來為中國添煩添亂,等於為大鱷增添多一個狙擊的藉口。

其實,只要撇開意氣用事,心平氣和地審視,評級機構的觀點亦非全無道理。內地外貿、投資、製造業等數據持續不濟,通縮壓力加劇,供給側改革遠水難救近火,企業和個人增加債務,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便捷途徑。

天量放貸已谷高樓價,不單一線城市瘋漲,二線城市亦接力炒上;持續放水已谷起債市,減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同時,扭曲了市場對信貸違約風險的認知。銀行間債市不斷向境外主力於中長期投資的機構開放,外資卻以創紀錄速度從中國債市撤資。

其實,政府亦知道寬鬆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幫助甚微,只是谷高資產價格。解決殭屍企業、去產能、去庫存等在在需財,惟有靠財政政策發功,早前減稅補貼等措施陸續出台,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亦指出,中國有財政空間,今年赤字率會進一步擴大。這些措施,正正會增加政府的債務。

對於內地經濟和金融領域繼續增加債務槓桿來穩增長,評級機構自然大條道理調低展望。歸根究柢,中國仍未擺脫投資推動增長的老路,不排除會孤注一擲再天量放水,一旦失控,不但有降級可能,更會觸發系統性風險爆發,後果比降評級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