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債違約潮殺埋身!環球經濟沉疴不起,商品冧價,拖累中美資源企業接連債務違約,涉及地方國企及業內龍頭公司,顯然已非單一個別事件,業界經營慘況其實已可知過半,爆煲若然失控蔓延,對本已千瘡百孔的金融系統必有進一步衝擊,難保金融海嘯不會重臨,投資者不可不慎。

內地企業債務違約近日又添一例,今次事件為地方國企在公募市場上的首宗債券違約。該地方國企的一批短期融資券日前未能按期兌付本息,因而構成實質性違約。之後,公司再爆出違約風險,一批超短期融資券由於流動性緊張的關係,令兌付存在不確定性。有評級機構更隨即下調公司的主體信用評級及一些債項信用評級。

事實上,該地方國企在行業不景氣下,仍然錄得盈利,可見違約並非因為經營困難,但公司如今陷入債務償付的泥沼,在在揭示企業背後的問題是何等複雜,同時帶出其他企業也可能存在同樣的危機。據悉,該地方國企的資產負債率過高,及資金被佔用情況嚴重,導致現金流一直承受巨大壓力。

然而,內地債市面臨的計時炸彈又豈止零星個案,其實還有不少鋼鐵金屬企業暗藏危機,個別更加進入了破產重整、債務重組的程序,原因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內地目前積極主張去產能及清理殭屍企業,在如此大環境下,地方政府的包底意願難免下降,財政收入下滑也削弱包底能力,令地方國企面對違約風險。

內地經濟及企業經營前景早已引起市場關注,穆迪早前把中國信貸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市場甚至揣測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會被調低評級。凡此種種,意味內地企業借貸成本趨高,如果企業還想以新債冚舊債的方式解決財政困難,恐怕絕非易事。

事實上,債務違約風暴不只在內地獨有,全球整體也出現同樣風潮,年初至今的違約宗數,更直逼金融危機的高峰,當中更牽涉美國上市的能源商品企業。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商品市場無運行,需求和供應未能接軌,一眾商品企業自然首當其衝。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多國輪流推出量化寬鬆措施,息口又長期處於低水平,企業過去輕易借得平錢,而且當中不少企業質素欠佳,但隨着市場波動性增加,質劣公司再獲融資不易,而且借貸環境有機會進一步收緊,在無法償債的情況下,公司有被降級的可能,從而最終引致違約潮。

地方國企違約事件敲響了銀行業的警號,本地銀行與內地企業在貸款業務上往來頻繁,最令人擔憂的是類似事件會否只是冰山一角,萬一火頭四起,恐怕會波及銀行業界運作,並隨時引發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