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重浪,終審法院早前裁定居港滿七年方可申領綜援違憲,指令港府即時恢復只需住滿一年便合乎資格的做法,連日來社會各界爭論不休,有團體直指將令香港陷入「福利黑洞」,亦有人認為新移民也是港人,不應受到歧視。「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裁決影響深遠,擔心打開缺口形成骨牌效應,引發同類訴訟潮,衝擊其他福利政策及公屋分配制度,導致公共開支大增,港府財政難以承擔。

雖然有社福團體認為,今次裁決影響有限,當局應付新增綜援個案的開支僅是數億元,外界毋須過慮。不過,自終院裁決之後,社會福利署收到居港未滿七年的綜援申請個案,三日內共達三百三十宗,已掀起一股新移民申領綜援潮。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承認,終院裁決結果無可避免令福利開支上升,需要調整明年財政預算案。民調三成九受訪者憂慮綜援申領資格放寬,將會衝擊整個福利制度;兩成九認為綜援政策缺口一開,為社會埋下隱患;兩成八恐今次事件成為雙非翻版,後患無窮。

事實上,隨着今次終院裁決,社福團體已表明將會挑戰其他涉及居港年期的福利政策及公屋制度,一名來港五年的婦人,已向法律援助署申請法援,就現行需有半數家庭成員居港滿七年才獲編配公屋提出司法覆核,一旦勝訴,預料公屋輪候冊將有近五千六百戶即時恢復申請資格,本已捉襟見肘的公屋資源將會進一步被攤薄,難免拖長目前平均等候三年的上樓時間。

其實,近年外國逐步收緊新移民福利限制屢見不鮮,例如英國剛於上月宣布收緊領取失業救濟及房屋補助資格,避免新移民對福利開支構成沉重負擔。對於香港反其道而行,三成八受訪者擔心變相鼓勵養懶人;三成四恐變福利主義社會;兩成四直斥香港福利制度誤入歧途。

誠然,香港正步向高齡化社會,新移民有助補充勞動力,紓緩人口老化壓力,只要是合法來港,不應受到排擠,尤其是新移民初來甫到,難免面對環境適應問題,如果確有生活需要,透過福利制度伸出援手,協助新移民渡過難關,本來無可厚非,問題是如何保障公帑用得其所?面對司法裁決港府既不敢提請人大釋法,只能接受現實,除了加強審查,防止綜援制度被濫用,應乘勢檢討整個社福制度,考慮適當引入申領時間限制,避免受助人過於倚賴福利制度維生。

表面上,終院裁決協助新移民及早申領綜援,實際上產生標籤效應,分化社會。有初一,就有十五,日後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等福利制度若也一一被迫放寬,公共財政能否承受?正如民調四成三受訪者認為,港府須按《基本法》改良社福政策;兩成七要求嚴格審查綜援個案;兩成五希望提請人大釋法。

歸根究柢,港府弱勢管治,行政主導能說不能做,動輒得咎,公共政策受到挑戰無日無之,也是必然的結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