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終歲首,又是公共事業機構爭相申請加價的時候,繼兩間電力公司事先張揚明年加價之後,九巴又要求加價百分之四點三,令人擔心隨時出現新一輪加價潮。

九巴剛於今年三月獲港府批准加價百分之四點九,不足一年又申請加價,令人莫名其妙。其加價的理由千篇一律,無非又是受鐵路競爭影響載客量持續下跌、燃油價格及薪金成本上升等,導致七成路線虧損,這次唯一有點新意的是路線重組計劃進度緩慢,未能節省開支。然而,這個加價理由根本無法令人信服,年前九巴獅子開大口,申請加價百分之八點五,理由之一是區議會拒絕接納路線重組計劃,無法刪減多條客量不足路線,聲言如能落實重組計劃,減少虧損,可以避免加價。

其實,在當局協調之下,最近九巴已完成重組北區及部分屯門路線,其他重組計劃也按部就班展開諮詢。減少巴士服務攸關市民切身利益,區議會審慎研究,難免影響路線重組進度,這是無可厚非的,九巴搶先加價,日後一旦全面落實重組計劃,市民既要付出更多車資,又受到路線重組影響,豈非雙重損失?到時九巴是否會把所節省的成本退回乘客?

諷刺的是,九巴聲言經營困難受客觀環境影響,按理說,並非只有九巴面對鐵路搶客及燃油價格高企等因素,為何未見其他巴士公司提出加價申請,只有九巴一加再加?

事實上,港府年初批准九巴加價,應已考量整體經營狀況,認為批准加幅足以改善財務狀況,但九巴卻聲言上半年虧損達一千九百五十萬元,加價收益如泥牛入海。人們想知道的是,當局批准加價之餘,是否有督促九巴改善管理,開源節流?正如有人質疑,近年九巴一再玩弄財技,分拆有利可圖的部分業務,導致與巴士業務相關收入減少,經營成本更加倚賴車費,無可避免年年加價。

最令人擔憂的是,公共事業機構競相加價,勢必產生骨牌效應,推高通脹,基層市民首當其衝,生活勢必雪上加霜。上月通脹率達百分之四點三,隨着人民幣持續升值,本港民生用品大多自內地進口,未來物價繼續飆升已是意料中事,加上租金持續攀升,衣食住行樣樣加,民生只會愈來愈艱難。港府作為社會財富的最後分配者,本來應該為市民把好關,從嚴審批公共事業加價,紓緩市民生活苦楚,可惜事實恰恰相反,對於公共事業機構的加價申請,當局總是有求必應,甚至充當代言人,維護公共事業機構利益,可謂咄咄怪事。

從過往的事例可見,當局接到公共事業機構加價申請,往往是先嚴後寬,批准了事,幾乎從未出現否決加價的例子。公共事業機構正是看透了港府的底牌,總是開天索價,即使加幅遭削減,也沒有甚麼損失,當局來者不拒,變相助長公共事業加風,市民被迫承受所有惡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