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若有人改而不善,甚至愈改愈差,那又該當何罪?港府官僚辦事不力,過而不改,改而不善的例子比比皆是,教育局對直資學校監管不力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二○一○年,審計報告揭發全港七十多間直資學校中約九成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包括管理混亂、帳目不清等等,引起社會嘩然。事後教育局煞有介事成立工作小組檢討一番,並提出二十多項改善建議,包括要求直資學校必須明確將儲備分為營運儲備、學費減免、長期服務金、捐贈、建設「五個櫃桶」,以同一格式的財務表格呈交當局,公諸於眾。根據規定,所有直資學校須於十一月底前將最新周年報告上載學校網頁,包括財務表,詳細列明支出及獎助學金等資料。

然而,本報記者翻查資料發現,個別直資學校至今仍未上載財務報告,即使已上載的學校,亦全部採用當局的統一格式,只列出收入和開支分項所佔的百分比,對比之前多數學校列出各項收支的具體金額,透明度不增反減。很明顯,有關措施只是港府與校方合演的一場數字遊戲,所謂五個櫃桶,實乃五個黑箱,加強監管淪為欺人之談。

正如有人指出,當局為直資學校度身訂造財務表格,根本就是開倒車,不但無助於提高透明度,反而為學校財政混亂提供遮醜布。例如當局規定直資學校最少要撥出學費總收入一成作為學費減免或獎學金之用,營運儲備不得超越全年開支總額,但在新安排下,有關資料被模糊化,令公眾無從掌握學校的實際財政狀況,遑論實施有效監督。以其中一間儲備豐厚的學校為例,去年的財務報告顯示累積盈餘接近六千萬元,但最新列出的資料卻顯示該校盈餘僅可應付三個多月的營運開支。而個別學校的儲備竟足夠三十多個月開支,可謂咄咄怪事。

教育局還在死撐,聲稱因為各校開支金額不同,擔心列出實際數字反會造成不公平云云。其實,直資學校獲得公帑資助,接受公眾監督乃應有之義,要求每間學校列出具體數字,一視同仁,一清二楚,有甚麼不公平呢?當局以「公平」為名縱容直資學校黑箱作業,對納稅人公平嗎?直資學校一邊無止境地累積儲備,一邊向學生收取昂貴學費,這對家長又公平嗎?

歸根究柢,教育不公就是最大的不公,教育腐敗就是最大的腐敗。內地最近發生一宗震驚全國的教育腐敗案件,一間大學的招生處處長竟然可以貪污數億元,令人嘆為觀止。香港教育亂象叢生,顯然也不是一塊淨土,港府再不加強監管,對直資學校放任自流,出現教育腐敗不足為奇。事實上,隨着傳統名校紛紛改為直資,教育貴族化和教育不公平的質疑不絕於耳,若當局連監管學校財務這麼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到,倒不如索性取消直資制度,還基層子弟一個公平教育機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