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有一則故事,財主遠行在即,把銀子分成五千、三千和一千,交給三名僕人保管,前兩人將銀子生財獲利,得到主人讚賞,唯獨獲得一千銀子的僕人,卻把銀子埋在地裏,結果被主人狠狠責備是惡僕,把他逐走。港府坐擁豐厚財政儲備,但身為大掌櫃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一味以審慎理財為由,既拒絕加大資源投放紓解民困,為香港即將步入老齡社會做好準備,又無力開拓經濟新增長點,公帑用不得其所,與惡僕又有甚麼分別?

曾俊華昨日出席立法會會議,就制訂下年度財政預算案諮詢議員意見,又被議員群起而攻之。對於被指理財保守,對房屋和福利缺乏長遠規劃,作風有如「孤寒財主」等批評,他又搬出恪守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原則作擋箭牌,一派陳辭濫調。公共財政面對不同時期的社會需要,必須以新思維考量理財方向,適時提供更多財政資源配合港府施政,曾俊華一味老生常談,錙銖必較,何止是理財保守,根本是理財無方。

最令人咄咄稱奇的是,曾俊華不是自我反省,反而自我邀功,聲言自回歸以來,公共開支已經由當年不足二千億元,倍增至現時的四千多億元,以示港府有承擔。按理說,隨着港府持續增加對福利、房屋和醫療等開支,社會保障網應該更加完善,基層生活質素有所改善,公屋輪候時間縮短,公共醫療服務更加周全,可是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基層生活愈見艱困,貧窮人口持續上升,老無所養,連中產也出現貧窮化現象。市民衣食住行皆不易,生老病死樣樣難,正是港府多年來沒有善用財政資源的結果,曾俊華死抱增加公共開支不能構成長遠承擔的教條,虛應故事,應使不使,難怪被人譏為「守財奴」、「大罪人」。

事實勝於雄辯,如果港府應使則使,善用公帑,何須成立關愛基金遮醜?關愛基金昨日又宣布動用六億多元向非公屋和非綜援的低收入「N無人士」派錢,只是長貧難顧,短暫的紓困效果退去之後,根本無助長遠解決社會貧富懸殊的結構性問題,關愛基金成為基層的「吊鹽水」,正是公共開支投放無度的莫大諷刺。

庫房水浸,官富民窮,堪為香港社會最貼切的形容。都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公共財政掌舵人的曾俊華,手上有七千多億元財政儲備可供運用,竟然碌碌無為,連派錢也派得怨聲四起,既未能透過社會財富再分配,解決安老、扶貧等社會深層次矛盾,遑論增撥資源推動經濟轉型,建立新產業支柱,提升綜合競爭力,扭轉長期以來金融獨大的經濟困局。

事實上,香港未來最大挑戰是人口老化,港府一再拖延解決全民退休保障問題,日後倚靠福利制度維持生活的長者人數只會有增無減,公共開支負擔更形沉重,受害的將是下一代。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趁今日庫房充盈,及早調撥資源為引入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做好準備,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