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証券烏龍盤仍在立案追查中,事件很難用錯盤操作了結,這是一個「天賜」的案例,內地監管機構從追查、處置,可望立下規矩。對於這個發生在A股的事件,港股監管機構是否就是隔山睇熱鬧的旁觀者?當然不是。

撇開事件當天,港股連帶的波動,以及造成投資者的迷惘不說,同類事件有不難在港股發生的可能,就足以敲醒港股監管者,從事件中研究防範的措施,建立應有的機制。

說同類事件在港股發生的可能,首先在於中資企業在港股市場的參與度相當高。目前在港上市的H股企業一百七十六家,截至今年六月底的總市值四萬二千多億元,佔港股總市值兩成有多,H股佔港股總成交額更高達四成。

同時,內地主要券商不但在港上市,也在港展開證券業務,是多重身份的港股市場參與者。有內地券商短時間內一再出事,在其參與港股市場時,不可能變得「免疫」。

實際上,近年國際市場不乏烏龍盤受害的例子,擇其要者有:○五年十二月八日,日本瑞穗證券一名經紀操作失誤,致東京證券交易所陷入混亂;○六年一月十九日納斯達克報價系統故障,致千五隻股票報價錯亂;一○年五月六日交易員賣出股票敲錯一個字母,致百萬成十億,道指突暴跌千點。

多個例子證明人為操作及系統的失誤,並且輔以程式買賣、高頻交易,輕易招致重大混亂,顯示無論人為與技術條件,成熟市場可發生,港股同樣有可能。

光証烏龍盤暴露了失誤與故意難分,存在操縱市場的灰色地帶。烏龍盤證明了一個事實,就是只需七十億元的資金,就可以短時間內撬動一個流通市值二十萬億的市場。況且上交所表明,交易系統運作正常,已達成的交易正常清算交收。換言之,烏龍雖然擺下了,但交易造成的賺蝕是算數的。

一旦有人假戲真做時又如何?試想,大戶若有心造市,設置好對沖盤再掟下引致股市大震盪的大單,根本毋須太大成本或承擔太大風險,就輕易可從中獲利。

有時烏龍盤是技術失誤還是故意所為,並不能清楚區分,就算假烏龍真造市,亦大有可辯之道,使得有心人可以藉以避過監管追究。如此造市有機會賺大錢的同時,付出的風險成本又很低,同樣的情況,不能說完全從港股排除。

為甚麼光証烏龍盤事件,應當敲醒港股監管者?原因就在於市場不分成熟或新興,都有出事的機率。

烏龍盤事件集合了太多的規則關連,一方面社會輿論熱議,另一方面券商與監管機構反思,事後能有完美的善後,就有望從一件壞事能引出好結果。

相信烏龍盤事件在未來的追查中,很快揭示幕後真相,確立下懲罰的先例。內地這是亡羊補牢,但求未晚,本港如何援引今次的範例,作為港股防微杜漸的未亡羊先補牢,是很實在、有必要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