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通被洩露業績事件似乎一陣風吹過,有甚麼跟進尚不可知,有一種看法認為,「最多是聯通被監管機構請去喝咖啡」。的確,事件發生後,有熟悉監管條例人士認為,追究今次事件責任很困難。如果事件真的像一陣風吹過,一個道歉有晒交代,就難免令人懷疑,吸取教訓確保不再重犯,有幾成可信。眾所周知,敏感訊息提早洩露,聯通並非唯一例子,儘管造成後果不太惡劣很難追究,但也決不是「喝喝咖啡」即抹去的。

聯通被洩露業績事涉國資委,是歷次敏感訊息早洩涉事的最高級機構。以往涉事主要責任者是企業,今次卻是眾多央企的頂頭上司,在事件的查究上,聯通高層難免因為要「護主」多所擔戴、攬起的責任。然而都說事出意外,市場難以釋疑的是,國資委對上市規則是否了解?對中港市場存在的差異是否知道?

可以解釋出意外的原因,是因為中港收市時間前後腳,在內地已收市的情況下,疏忽了港股未收市,這是尚可理解的。市場不明白,國資委有甚麼必要,急着將聯通業績上載,以致比企業搶先了一步?由於國資委是公開的官網,這種不必要的爭取時效偷步披露,談不上牽涉內幕交易,但造成訊息不對稱,還是有春江鴨得益了。

此外,亦有人質疑聯通的做法不妥,事件中明顯是國資委較早得到了業績資料。基於對有關規則的理解,上市企業不應該在發表通告前,向第三者披露敏感資料,所謂第三者應包括政府機構──縱使是企業的上級領導。聯通未恪守規則的精神,後果就是出錯了,業績被搶先披露了,聯通還懵然不知,聯交所聯絡後才主動停牌。事件中是否有人先得到資料受益,雖然尚不清楚,但未能排除。

值得聯通甚至央企吸取的教訓是,作為面對公眾的上市公司,首重負起的責任,是對股東或投資者負責,而且分享資訊,所有股東是平等的,即使政府是控股股東也不應有特權。業績資料不同於企業醞釀中的決策,受制於請示回報,否則何以體現經營自主?事實上,控股股東先人一步得知業績資料,並無意義反惹嫌疑。

即使整件事值得諒解,在見微知著之下,堪可顯示兩地股市置於同一套規則監管下,仍不完善,大有紕漏。敏感訊息的披露前後腳事件一再出現,除了認知的問題,是否有機制差異的問題。認知的問題,應循兩地加強溝通解決;機制差異的問題,亦應協商修正機制加以消除。只有這樣,才是保證不出現披露前後腳的治本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烏龍披露,涉事的都是大國企,不能說這些大國企公司管治做得不好,僅僅因為疏忽造成瑕疵為人詬病,的確很不值。吃一塹能否長一智,是事件善後值得關注的。事件導致六十三隻窩輪停牌,影響不應輕輕帶過,喝喝咖啡擺平件事,不是誠意善後態度。認真查查,找出原因,該怎麼改善就怎麼改善,應向公眾及市場給出一個清晰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