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商銀行丟失市值第一,拱手讓予美國富國銀行,凸顯位於太平洋兩岸的中國及美國,經濟形勢、金融形勢實現了互易。中國諺語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又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是比喻風水輪流轉,盛衰無常的「長周期」,但全球市值第一銀行的風水流轉,只不過用了六年時間,六年河東變河西,恐怕這風水流轉也確實短促。

工行之失,應是不止於市值第一的寶座,亦是中資銀行業狀況的縮影,凸顯了投資信心的衰落。有數據顯示,以市值與存款的比值來比較,中資銀行每一美元存款,只對應八美分市值,低於西班牙銀行業的九美分,與美國銀行業○九年時的水平不相上下。這是甚麼概念?就是在投資者眼中,與歐債危機及金融海嘯等同的危機水平,那是棄如敝屣的「投資價值」水平。

另外又有數據顯示,中資銀行的整體市帳率,現時只有約零點九九倍(內地許多中小銀行更遠低於此水平),而美國銀行業平均市帳率在一點二倍左右。數據表明,市場對中國銀行業的穩健性深存質疑,不管中國官員如何聲稱銀行業穩健,但市場已投下了不信任票,顯示了對中資銀行強烈的風險預期。實際上,中國九大銀行中,僅三家股價高於每股帳面價值。

是甚麼導致了銀行業這般風水流轉?進據市值第一的富國銀行,是做傳統銀行業務的銀行,是美國第一大住房貸款機構。最近季度富國銀行純利增長了一成九,顯然與房地產市場回暖有關,房市回暖帶動房貸業務的壞帳積壓減少,以及房貸業務的增加。其實受惠的不是只限房貸,信用卡的壞帳沖銷也大大降低,而且受惠的不只富國銀行一家,而是多數銀行的傳統業務。

中國銀行業的風險預期大升,主要顧忌理財產品,一旦借款者違約,當局強制表外債務移入表內,迫使銀行撇帳,將削弱銀行資本基礎。理財產品大行其道,一方面有資金以理財產品方式流入房地產,另一方面由於房地產調控堵截了主要放貸渠道,亦迫使銀行搶入理財業務。銀行的風險看似關乎理財產品的過度膨脹,實則亦兜兜轉轉與房地產受打壓扯上關係。

可以說,富國銀行成也房地產,工行或中資銀行則敗也房地產,由房地產的盛衰,也相當程度決定着當前美中經濟上升和下行。市場睇美中兩國,已不是在GDP絕對值上比較經濟表現,投資者睇重各自具有的上升或下行趨勢。就此而言,美國踏上復甦路,以及超低利率可能很快結束,都大大強化投資者睇好銀行回報的預期。

較早前內地銀行間的錢荒,是當局有意讓銀行領略激進經營的後果,也敲醒投資者對銀行業務「越軌」的關注。中資銀行乘着金融海嘯引起西方銀行業的衰落,轉而備受看好,六年的光環已消失,在不太長的時間裏,美國銀行業走出危機,在此消彼長下結束了中國銀行業的相對優勢。一旦改革時不我待降臨,失去受保護的壟斷地位,中資銀行更有一段掙扎適應期,也是在市場預期中的利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