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八、七,說的不僅是數字上的倒數,也是中國經濟過去幾年由高速增長逐步放緩的寫照和實錄。中國官方長期以來將經濟增長「保八」視為金科玉律,是不能更改的經濟圖騰,怕的就是經濟增速一旦低於這個水平,會令失業情況惡化,引起社會不穩。

中央將今年的增長目標定為百分之七點五,既是體現經濟增長從「求快」轉到「求穩」的政策方向改變,也是用具體行動打破「保八」神話,將增長目標下移的嘗試。百分之七點五的經濟增速,放在全球任何一個經濟體系中,都足以成為增長亮點,但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尺度衡量,卻是增速最慢的轉折點,與過去二十年平均高達百分之十的跳躍式增長形成強烈對比。

「保八」目標正式退下火線後,市場關注中國經濟放緩速度究竟如何,以及中央容忍經濟增長減速的新底線放在哪個水平。對此市場有不同的揣測和估算,早前財政部長樓繼偉曾被引述將這數字降至百分之七,甚至說有可能低至百分之六點五,引起市場一定程度恐慌,擔心中國經濟可能硬着陸,不斷向下尋底。

內地傳媒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表示,中央可接受的經濟增速底線是百分之七,直至二○二○年,中國經濟都會繼續以百分之七的水平持續發展,屆時國內生產總值水平可較二○一○年的規模翻一番。這番言論,頗有一錘定音的味道,是企圖終止市場爭論中央經濟增長新底線的噪音。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李克強的「保七」論是否接受,仍有待觀察,但內地股票市場基於上述消息大升特升,似已為「保七」新底線的定調大開歡迎之門。

參照李克強的講話,中央除了定出經濟增長可接受的新底線外,亦對通脹率設定了百分之三點五,以及失業率約百分之五的上限目標。究竟這三組經濟數字相互之間能否和諧共處,是否構成中國經濟可持續平穩發展最合適的數值,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中國經濟規模雖然已高踞全球第二位,但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仍停留在小學階段,無論是經濟結構、增長模式、資源調配、融資效率、市場機制等等,都十分倚重政府政策的推動和調整。在中國經濟尚處於發展初階時,政府主導的特性或許有助經濟快速發展,但當經濟規模已發展至相當龐大水平,若仍沿用舊有的一套政策思維模式,恐怕事倍功半,吃力而不討好。

中國經濟已走上市場化的不歸路,隨着市場和金融體系不斷開放,發展步伐勢將愈來愈快。高速增長過去被視為正面因素,也是內地各地方政府競相追逐的政績目標,現在愈來愈發現,粗放式發展造成的資源耗費和產能過剩問題一大堆,都要由整體社會負擔。

中國經濟走向體制改革之路,過去非常崎嶇,將來也不會平坦,中央官員為未來一段頗長時間的經濟發展定調,雖然可以滿足眼前的需要,但這會否重蹈以往覆轍,將不合適的增長目標套進中國複雜又未成熟的經濟體系,妨礙日後發展的靈活性,令人不無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