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人多的中國,被認為是百貨業福地,十三億人每人擲個錢幣消費,都是一筆大生意,有多少資金被這個假設吸引,但是大市場也就是大戰場,各路資金入場逐鹿,競爭大時搵食更難。春夏未過之際,業界喊出「百貨業過冬」的強音,一眾上市百貨企業,或重整網點,或尋覓併購,或轉型淡出,呈現一派掙扎求生存、發展景象。百貨業大戰場逐鹿,能勝出者料亦是慘勝居多。

多年來,業界持續投資,更是湧入熱點地區,使熱點地區成為飽和地區,染上產能過剩的「流行病」,導致租舖成本大升,生意與人流脫節,完全無法體現作為新興市場,擁有低成本的優勢,造成虧損的機率大升。業界爭逐熱點,得益者是商業地產的大業主,由於租金扯高的原因,百貨業形成自有物業與租賃物業具有的經營優劣勢分野,租賃物業的經營者出局風險更大。

成本控制成為企業存亡的一道難關,業界為此頭痛未完,這邊廂鬥得不亦熱乎,那邊廂整體百貨業生意卻遭遇新興的電子商務「偷襲」。毫無疑問,電子商務打破了傳統百貨業模式,不但銷售便捷化,而且擁有即使分屬自有物業的經營者,也遠遠無法比併的成本優勢,電子商務成為百貨業的攪局者,且擁有最大的擴張潛力。毋庸置疑,電子商務的擴張潛力,意味着百貨業的收縮壓力。

有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轉向電子商務,拋棄店舖購物的轉變相當快速。比較中國和美國、英國消費者,喜歡網上購物的比例,分別為八成五、五成二及五成五,三者相比中國為高;喜歡店舖購物的比例,分別為七成、八成六及八成二,三者相比中國更低。面對商業地產及電子商務兩面夾擊,百貨業不但無法守住傳統模式,也有無力還手的無奈死頂,掙扎求生存是經營環境惡化的形象寫照。

百貨業已呈無力回天之象。近期,業界的重整網點,主流就是收縮店舖,一是關閉業績差的店,另一是縮減店舖的店面,達到節省租金成本的效果;業界的尋覓併購,一方面汰除弱者,另一方面是整合客源。這兩種做法的效果顯然有限,只要電子商務持續分流店舖購物的份額,生意難以增加下,業界重整網點及尋覓併購,改善經營的得益不大。也許只有奢侈品牌商品,以及珠寶鐘錶類倚重店舖銷售例外。

至於轉型淡出,恰是百貨業整體收縮的體現,對於已形擴張過度的百貨業,無疑有「去產能」的效果,可增進百貨業回復穩健發展的機會。問題是離場者的路難走,百貨企業轉型選擇,包括走高檔百貨路線,以及從事商業地產,無論哪一條路,脫出原來主業,在要擠入的領域,始終是該領域的後來者,轉型要能立足自有一番挑戰,即使有財力,也沒有平坦路。

正因如此,業界轉型淡出,相信轉型成功的少,真實淡出的多。百貨業的真正機會,恐怕要內地催谷消費政策見效,內需有新一輪爆炸性釋放,以致百貨業生意膨脹。即使有這機會,百貨業也不會簡單重返傳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