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早前說:沒有人會相信中國經濟會硬着陸。樓繼偉錯了,相信中國經濟硬着陸的大有人在、愈來愈多,不說最強硬看淡的錢隆斯之輩,法興就警告,愈發看輕中國經濟硬着陸的風險,愈成為現實而不可忽視的可能性。國家領導人拋出經濟增速下限論、底線論,目的是說明決策者不容硬着陸發生,但這個主觀願望有甚麼行動保障沒說,外界如何相信硬着陸不會發生?

中國經濟硬着陸,是指GDP增長不能「保六」。法興認為兩類事件可能觸發:一是貿易衝擊導致出口急劇下滑,流失大量的流失職位;二是中國政府的公共投資不足,或有意而為的信貸去槓桿走向失控。前者可以說出口急滑事情已發生,只是就業大量流失後果未見,後者則由銀行錢荒事件,見到疑似失控演習。

也許銀行錢荒迅速擺平,不是失控的體現,反證央行有控制的手段。其實,中國被認為有可能避過硬着陸一劫的有利條件,就是中央的財力及央行放水的操作空間,但決策者有極強的信貸去槓桿願望與行動,等到米已成炊,數據出來才出手,時機已失於未能把握。換言之,避劫效果不在有控制手段,而更重出手時機,失控往往只因誤判形勢。

出口急劇下滑已有數據擺在面前,更受關注的是,這是當局不可控的,雖然美國有復甦帶動需求回升迹象,但歐洲尚未從債務危機中脫險,脫險後仍有勒緊褲帶的長日子,無論如何外需都無法樂觀看。出口產業作為勞力密集企業,一旦大幅緊縮就業肯定受損,目前看不到受損,只因數據一般滯後,以及還有數據失真,可能導致誤判形勢,造成決策失機。

市場睇中國硬着陸,是基於經濟引擎的疲弱。出口、投資、消費引擎疲弱三中有二:出口已有數據明示,貿易情況差劣,已幾近對經濟增長產生負能量地步;投資則備受產能過剩制約,若為谷增長給力,徒增結構失衡的風險,也是央行須強調信貸去槓桿的原因;惟剩消費成了最佳寄望,但催谷效果不彰,現時有心轉谷訊息消費,就是希望在人手一機之下,快靚正谷起一定量的消費。

內地的議論對於硬着陸,不是用強有力的數據去駁倒,以實際能耐去證明避劫的機會,反流行海外唱空做空的陰謀論。事實上,中國對全球的影響已日益強勁,如果今年中國硬着陸,全球經濟增速可能減半,即預期由百分之二點六降至一點三。唱空、做空中國硬着陸,對海外來說是損人不利己,何樂而為?

至於對沖基金狙擊中國亦無譜,一是資金管制市場規限遍布,無着力點可抓;二是經濟體龐大財力強,沒能力撼動。為狙擊中國唱空、做空硬着陸,只是傳說不是真實。海外看重中國硬着陸風險,不過是數據話事加上「旁觀者清」,要比內地更能面對硬着陸的現實。內地與其硬是熱衷於打牙骹戰,抗拒硬着陸分析,還不如認真審視經濟實情,做好防風準備。中國硬着陸愈拗聲音愈強、愈激,顯示觀測到的風險逼近,留給決策者避劫努力的時間已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