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銀一份未成形的建議報告,主旨被向外披露,不僅在於罕見,而且建議內容指向改革,並非皮毛之談,而是直透中國體制的猛藥。世銀以私有化為核心提出的建議,與一向崇尚公有制的中國體制格格不入,但世銀是應國家領導人邀請參與的,建議不見得當局拒不入耳,反而提早外洩意向,有如放出試探煙幕,欲先收外間反應,再重整建議理念。

世銀建議的顛覆性在於私有化,直接挑戰公有制基礎,但從其選擇一家大型國有銀行,和農民土地為着力點,顯見並非是全面的顛覆,只是意圖掘開一個突破口。私有化一個選在壟斷性國有企業,一個選在壟斷性資源,頗具代表性,而且切合當局提出的打破壟斷及城鎮化的取向,前者體現開放——開放金融,後者體現解放——解放農民。由此看出,突破口的選擇一點也不隨便,是精心就住開放與解放運籌。

踩入中國意識形態的禁區,世銀建議要的是大刀闊斧的改革。為甚麼落藥要這麼猛?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到了瓶頸,舊的模式已經舉步維艱。世銀此舉不是純粹「要阻止經濟增長率下滑」,還要使中國「逐步躋身發達國家之列」——這個理由一定是中國當局受落的。事實上,不管中國是不是熱衷躋身發達國家之列,中國經濟成敗對全球有緊要關連,世界也絕不坐視中國「孤身走我路」。

在中國的改革思維裏,本就有改變政府職能這一選項,意味着政府對經濟的掌控要逐步放手,以便轉向專注公共服務。這是對接國際的,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都是這麼一套體制,從內地的現實看,政府對經濟的掌控,阻礙了競爭和創新。從這個基礎去理解,中國私有一家銀行、農民私有土地並未足夠,有開端後會有更多發展,世銀建議一旦寫下序篇,就有下回分解的續篇。

中國為甚麼出現前所未有的風險?正如當前熱議的金融風險,以及由房地產牽扯到徵地、搶地的社會不穩,源頭就在於政府控制銀行,控制着貨幣資源;政府控制土地,控制着房地產開發,然而政府的利益掠取愈益失控,資源配置也愈益失控,中央被迫宏觀調控。但宏觀調控又成效不彰,政府不可能有效調控自己,要徹底解決問題,只能抽離政府回歸市場。

這是世銀建議的潛在思路,在海外看來是正常不過的事,但要中國政府官員接受這一套,恐怕不容易。建議洩出,世銀官員即強調探討,且處於初步階段,未敢肯定能否為中國官方所接納。一個最基本事實是,要突破發展的瓶頸,當局不行這一步,有更好的辦法嗎?難道不觸動體制改革,三、五年一調控,能根治中國經濟積重難返的結構矛盾嗎?

世銀建議能不能付諸實行是後話,總歸向內地的改革輿論,投下了一塊大石,勢必激起千重波浪。市場就住建議作對號入座的猜測、推演實屬過敏,建議見真章十畫未有一撇。領導人邀得世銀獻議,雖不懷疑內地改革抱大諗頭,還得看是否像愛好畫龍的葉公,見了真龍反而嚇得魂飛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