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步入熊市,愈來愈成國際各方共識,一直死撐唱好黃金的「賺錢之神」、著名對沖基金經理普爾遜,兩年來首度減持黃金,普爾遜舉白旗,凸顯了市場共識的轉捩。早前國際投資者索羅斯及維權對沖基金經理洛布,更沽清手上SPDR(黃金交易所買賣基金)。踏入第二季,「末日溢價」急速下降,因為經濟環境開始呈現改善迹象,人們遂傾向投資股票,並日漸接受美國年底前啟動退市進程的事實。黃金成為投資者的「恐懼」,將進入一個較長的時期。

黃金會不會像上一輪熊市,變成爛銅般賤價?當然不會。世界黃金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全球黃金需求量雖然同比下降一成二,但金條和金幣總需求同比上升七成八,黃金珠寶總需求同比增長三成七,預計來自中國及印度的需求仍強勁。數據所見,世界對實金的需求仍未衰敗而保持強勁,令黃金熊市熊得有點微妙。

就中國需求而言,「中國大媽」搶金一役令國際印象深刻,也給金價打下支持的烙印。世界黃金協會的專家分析,中國黃金需求強勁的原因,是民眾將黃金視為保值資產。由此形成極有意思的反差:海外看淡黃金,是因為通脹一直不成氣候,甚至日本要以力谷通脹為目標;中國民眾收集黃金,是因為憂通脹而求保值。對黃金的價值和投資意念,乃是各有前因。

就黃金而言,這是一個壞時期,也是一個好時期。所謂壞時期,是黃金在國際市場進入熊市,金價失去上漲動力,黃金沒有收息一說,投資精髓在於賺價,熊市意味着賺價落空;所謂好時期,則是金價在低位徘徊,對有黃金需求的中國而言簡直是天賜吸金良機。應當看到,中國的購金動力不只限於藏金於民的推進,也令黃金相關金融產品交易呈現生機,吸引國際投資者。

值得關注的是,在黃金這個既壞又好的時期,一直高喊多元化的外儲投資,對黃金投資的態度。龐大的中國外儲「含金量」極低,從已披露的數據,中國繼成為美債最大海外債主後,又成為日債最大海外債主,現在又有呼聲叫買歐債,但似乎讓人難以理解地冷落黃金。持有黃金偏低卻疏於增持,究竟打的是甚麼盤算?目前的吸金佳期,中國外儲恐會失諸交臂。

早前,外儲投資有「池小魚大」的說法,即商品市場的不同池子,都難容外儲這條大魚,於是買甚麼就令甚麼漲價,對於外儲購金,就有官員說過,恐怕外儲一動手買金,即推漲金價。那是黃金牛市有的擔憂,黃金熊市恰恰可消除此擔憂,國際金市進入熊市,不僅僅是民眾購金的良機,也是外儲購金的良機,除非外儲根本不打算增持黃金儲備。

其實,中國在不停開採黃金,開採的成本不菲,可見中國不是嫌黃金太多。由此應引起官方盤算盤算,採金與購金到底何者划算?應當說,既然採金成本偏高,而金價走低,應以購金為佳,大熊市當前更是可以從容而購,何況如果增加金儲是國家永久的需要,買現貨黃金而保留國內黃金礦藏,不失為子孫萬代計的上上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