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學童問題愈演愈烈,港府吸取了近年北區小學被跨境學童逼爆的教訓,下年度增設涵蓋十個校網的跨境學童專用校網。可惜新校網提供的學額與需求存在重大落差,仍然遠遠不足,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權宜措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跨境學童持續增加引發的小一派位亂象。

按教育局規劃,跨境學童校網由八個鄰近邊境的校網組成,包括上水、粉嶺、大埔及屯門等區,每間學校每班小一最少撥出兩個學額,而東涌及馬鞍山兩個校網的學校則可自行參加,以應付跨境學童申請,估計新學年可提供約九百個跨境學童專用學額。不過,相對於目前每年三千多名跨境學童,加上未來仍會持續上升,專網新增學額根本是僧多粥少,極其量只能略為減輕北區學額長期不足的壓力,轉由八個校網的小學共同承擔跨境學童難題。

其實,港府對專用校網能夠容納多少跨境學童心知肚明,要進一步增加學額,只能寄望其他非專網的小學參加。然而,部分有意接收跨境學童的小學遠離邊境,甚至位處離島,跨境學童須長途跋涉上學,能否吸引家長選擇不無疑問。再者,近年跨境學童不斷增加,今年已達一萬七千人,口岸校巴與保母車泊位嚴重不足,不少跨境學童每日花費大量時間等候過關,如果再就讀於偏遠學校,如何確保學童獲得妥善照顧?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也承認,小一學童每日花費大量時間往返,對健康與學習效能均打折扣。

專用校網作用有限,而且有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原因是部分校網學額已經不足,分配予跨境學童之後,將會分薄區內本地學童派位機會,部分學生難免被派往遠離家居的小學,加劇本地學童與跨境學童競爭,勢必引發家長不滿,激化排內情緒,為港府管治添亂。今年北區小一派位已出現類似情況,當局扭盡六壬,透過加班、加人、抽籤、借學位及返回機制等招數才勉強平息北區家長怨氣,倘若問題蔓延至其他校網,火頭四起,當局有能力應付嗎?

跨境學童教育問題死結難解,根本原因是當局無從掌握數字,難以預期每年到底有多少雙非童回流,應對措施只能見步行步。雖然現屆政府已叫停雙非婦來港產子潮,可是過去十多年雙非兒童已累積達二十萬,問題陸續浮現,港府官員一味強調目前派位亂象只是過渡期,根本是自欺欺人。事實上,在可預見的將來,跨境學童問題仍將持續困擾本港,當局挖東牆補西牆,完全無濟於事。

解決跨境學童問題並非沒有辦法,盡快與內地當局商討在深圳開設特區政府官立小學,分流學童,再配合專用校網,雙管齊下,應可減少雙非兒童湧港入學。事在人為,怕只怕港府一向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研究復研究,諮詢再諮詢,不知拖到何時才成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