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資產敗壞 資金鏈勢惡化
外資專業機構評估,中國信託資產公司有九成現金流收益有風險。這意味着信託資產質素可能敗壞,而信託資產是內地影子銀行問題,最緊要的一個環節,信託資產一旦敗壞,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暴露可能觸發危機。引爆信託資產敗壞的導火線,很有機會來自內地不時發生的錢荒。
目前內地信託基礎資產規模已超過十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超越保險資產和基金資產規模。龐大規模的信託資產,對於現金流有非常迫切的需求,正是鬧錢荒「阻斷」現金流成為觸發危機的原因。尤其近幾年房地產市場調控引發房地產信託到期兌付,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及信託產品的風險失控,備受關注。
去年信託資產風險已有所暴露,被媒體報道的事件有十六宗,但有分析認為有些風險事件發生後,被內部化解了不為外界所知,因此實際事件宗數或更高。十六宗事件涉及不過百多億元,佔總體規模微不足道,主要是未發生因資金鏈斷裂的倒骨牌後果,未致出現系統性風險,但已是一再響起了警號。
信託資產快速膨脹,因為信託產品的收益率,近乎銀行理財產品的兩倍。然而,資管市場在信託產品基礎上,又「創新」了類信託產品,收益率更趕超信託產品。高收益率使信託產品成為投資者眼中搶手貨,造就了信託產品挖空心思拓展的誘因,至於是否投資者都意識到,高收益是高風險的必然?很難說。
類信託產品出現,不僅加速了信託資產的膨脹,還產生了兩大效應,一方面其高收益率逼迫傳統信託產品,提高收益率吸客,等同拉高風險系數;另一方面投資範圍由上市證券資產,旁拓到非上市股權、債權、收益權等,抵押品風險系數亦拉高。有的類信託產品竟與即將到期的信託產品是同一項目,玩的顯然就是「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
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做的,首份有關信託公司的兌付風險評估指出,以流動性支付能力指標衡量,目前信託業存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評估假設到期損失比例為兩成時,有五十家公司出現償付困難,資金缺口達一千一百五十餘億元。當中所示,當然談不上系統性危機,但始終是未考慮到連鎖效應。
信託資產的高回報,不可能是天上掉下來的。高收益的產生不外乎整體經濟高增長,多數企業高盈利。觀乎當今現實,經濟高增長和企業高盈利都不具備,信託產品以高回報為吸引熱賣不停,高回報從何而來?這是很大的疑問。如果一味靠玩「借新還舊」的龐氏遊戲,風險演化出危機,就是大概率的事。
目前規模已超過十萬億元的信託資產,承載着兌付逾萬億元的金錢回報,天知道如何創造出來。市場監管者總以為,法規擺在市場面前,業界會循規蹈矩,不越雷池半步。想想在美國,雷曼事件、龐氏騙局如何突然引爆,產生了多麼惡劣的後果,就不能對信託資產現時的風險隱患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