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後,由自大變得自卑,又由自卑過度,變得竭斯底里式自戀狂妄,明顯是患上了「後中年候群症」。想改變,又怕變,生活不滿得很想振作,卻又習慣頹廢。但香港是否真的一無可取?讀者或許會問,這跟二○一四年投資港股,又有甚麼關係?
數月前,B爺跟國內一位很懂得炒股票的大款朋友聚餐後,就一直跟我說,其朋友認為中資在海外收購品牌,困難重重。所以他估計,日後他們會轉往香港市場,收購一些在國際上有品牌、又或者有市場滲透力的公司。
在我看來,兩者都同時有對內和對外的一石二鳥概念。前者估值已達35倍預期市盈率之上,增長率停留在單位數字,股息率低於2%。似乎,沒有沽出,反而把其股價推至突破11.5元十年高位的資金,是志在盈利以外的東西。例如,在食品安全備受關注的中國,一些食品企業會不會看上維他奶在全球包括美、加、歐、澳和新西蘭在內近40多個海外市場,都能通過檢測發售產品的信譽和能力?
相對地,假如把偉易達視為品牌股,毫無疑問它較維他奶抵買得多。業務地域同樣遍及歐、美、中,但預期市盈率卻不足16倍,預期派息率卻超過6%,真的是可攻可守。旗下學前兒童電子學習輔助玩具品牌「InnoTab」、「MobiGo」和「V.Reader」,歷史猶久兼屢獲殊榮。
在注重下一代教育和放寬一孩政策後的中國,說不定單單在內地,就有另一番景象。
興業僑豐證券董事 鄭家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租/售 | 租 售 | |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