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新股上市停頓逾一年後終於重新啟動,預計明年一月有五十家企業完成程序陸續上市,約佔目前七百六十家已申請上市企業的百分之七。適逢內地剛公布的十一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五十一點四,高於市場預期,並且連續十四個月處於五十的榮枯線上,反映製造業保持擴張。可惜經濟持續復甦的局面驟然被IPO重啟的消息抵銷,內地股市昨天不升反跌,顯示股民恐懼IPO的扭曲心態。

上海證交所及深圳證交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業以來,內地股市曾八次暫停發行新股,股市作為企業上市融資平台的功能被剝奪,企業未能通過正常渠道集資,被迫「出走」,部分轉往香港上市,或退而求其次向影子銀行高息求貸,引發連串金融風波,資本市場不正常發展亦造成種種不良後果。

由去年十一月開始的停發新股措施為期歷來最長,當時因A股行情不斷走下坡,滬綜指跌至金融海嘯後新低,市場對於股市「圈錢規模不斷增加、股民被抽血」等不規範情況非常不滿,要理順當中千絲萬縷的問題,成了停發新股背後之誘因。

這項權宜之計實是非常時期採用的非常手段,股民卻甘之如飴,把人為限制股票供應視為救市靈丹,只要稍稍傳來新股重啟的風聲,股市便應聲下跌,欲把非常手段「常規化」。

其實,股票市場是現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最大功能是引導資本合理地流動,讓企業在一級市場通過合法渠道集資,以及讓股票在二級市場有效地流轉。中國股市經過二十多年發展,截至上周滬深兩市的總市值達二十四萬八千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去年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卻是一個有量而無質的市場,外資只能透過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有限地參與,增加了其中的投機成分,是股市未對外開放下的一種怪現象。不過,更致命的是欠缺一個標準化的客觀監管框架,也沒有成熟市場需要具備的廣度、深度及透明度。

A股素有「政策市」之稱,政策上的一舉一動,對股價走勢絕對凌駕所有經濟及企業基本因素,而且新股上市的審批並不透明,造成優質公司未能上市,市場卻充斥大堆劣質股票,變相「劣幣驅逐良幣」,去年內地三分之一新股上市後,在頭三個季度盈利下跌,情況令人擔憂。

三中全會後,市場化成為未來改革的主要路向,為配合新股重啟而同時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意見》,讓股票發行逐步落實註冊制,發行監管部門依法對新股及有關中介人的申請文件、訊息披露只做審核,讓市場自行對公司的盈利能力及投資價值作判斷。

監管當局由以往不大透明的審批角色,退至現在只做合規審查,增加市場的參與度,令政策味道減少,經濟元素增加,但能否到位,還得看監管當局如何平衡不同的既得利益,以及執行力度是鬆抑或緊。今次是否又一次變成「紙上風景」,真的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