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再鬧錢荒,在不缺錢的中國,銀行很缺錢。這一輪的錢荒,把上海同業拆息推高到超過六月時錢荒的水平,顯示錢荒升級了。另外,六月時鬧錢荒是短暫現象,當央行注入流動性後,上海同業拆息便撫順了;但今輪錢荒,在央行運用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注入流動性後,拆息仍壓不下來,是錢荒升級的另一表現。有分析認為,這是銀行扭計,博弈央行放水。

六月錢荒是央行「導演」的警示戲碼,意在提醒銀行注意其資金狀況。那時美聯儲退市,還只是有風聲無行動;今次錢荒適逢退市動眞格有行動,但內地銀行顯然未做好準備,搞出錢荒來。時值年終急需用錢的節骨眼,激發一片求救呼聲,央行本來鐵下心來不伸援手,但終究還是「適度」放手施援。難道真是「會哭喊的孩子有奶吃」?這勢必刺激銀行博弈央行的動機。

中央銀根政策是盤活、用好存量,收緊流動性也是今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對流動性緊絀冷眼旁觀的原因。但政策轉身易銀行轉身難,過去一直過着受保護的日子,銀行無法一下子由嬌生慣養,變為能飽經風雨。由於對過去好日子的戀棧,銀行不會放棄博弈政策施捨,以期減少轉型帶來的痛苦。

央行當初為何要導演錢荒?主要是過去內地貨幣發行到了氾濫程度,充裕的貨幣沒有透過銀行信貸,流向實體經濟需要資金環節,而是充斥金融領域流轉圖利。這本身已帶來資源不當配置的風險,更何況美國退市恐防觸發資金回流,不能不憂慮帶來危機。其實形勢催逼,金融不改革不行,銀行要過改革這關已是勢在必行。政策目標思慮深遠,但銀行還難與眼前的好日子作別。

然而,金融始終是經濟要害,是敏感地帶,央行有心逼銀行改革,但也恐怕下手重了,把銀行逼垮,甚至惹骨牌效應,因而在銀行犯難之際,總會灑些甘霖,維持其生息。情況凸顯了央行的兩難,在倒逼改革與維持銀行生態之間尋求合理平衡。央行的兩難又成其軟肋,亦成為銀行敢於扭計、博弈的本錢。

這次錢荒,儘管央行注入了流動性,但顯然難餵飽銀行,同業拆息恐撐在高位過新年。銀行博弈央行放水,殊料央行又樂見偏高利率,一方面不欲銀行得寸進尺,令倒逼銀行改革流於落空;另一方面利率偏高亦無壞處,因為有對沖外資回流意欲的作用,在退市啟動之際,贏得維穩市場觀測動向的時機。出於這種考慮,雖然不排除央行仍會不時略注入流動性,但肯定不會專為推低拆息放水。

早前,有官員放出重話,不排除有些中小銀行倒閉,這是對因改革出現壞後果容忍的態度。顯示對銀行生態一定程度的惡化,出現倒閉風險盡有準備,銀行扭計博弈,不但不可能得到政策放生,而且想躲過當前改革的陣痛,都是不可能的事。正因如此,與其博弈政策放生減痛,還不如丟掉幻想,忍痛改革前衝,爭得適應競爭的更強生機。